又到清明节,这几天大多地方都下雨了吧!正应了那句:清明时节雨纷纷。
慢慢得,清明扫墓不再伴随着一股淡淡的忧伤,而是全家人再次团聚的日子。一起聊聊从前,回忆亲人在世时的趣事。
由于以前都是土葬,每家每户都能分到块山头用于安葬逝去的亲人。每个家族会挑选出一个人,他必须清楚这个家族祖祖辈辈的人安葬的具体位置,甚至往上追溯到一两百年前。最初选定的那人接下来会把这一重担传承给自己的儿子。在孩子还小时,每年清明就带在身边,挨个挨个坟头和他交代清楚:这是太爷爷的墓,这是太奶奶的,这是太太太爷爷的……
经年累月,许多墓早就没有了墓碑,只能依稀看出黄土堆成的小坡,周边杂草横生。草长得把路都给掩埋了。仅凭着这样传承的记忆,由他拿着锄头镰刀,穿着长衣长裤,雨鞋率领着祭祀的人,一路披荆斩棘,兜兜转转,找出每一处地方,清理一年积累下来的杂草横枝,点上蜡烛,插上香,烧些纸钱,放会儿鞭炮,大家拜一拜。有些隔得远的还得翻越几个山头再去找寻然后祭拜。
这个传统在我父亲家族中一直保留着,不过有时也会感慨,不知道还能传到第几代人,毕竟这不是个轻松的活,我们这一代人都往外走,村里的往镇上去,镇上的又搬到县里,县里的都往大城市挤,只要有机会都不愿窝在这山沟沟里。
拜祭完祖先后,会回到祖屋,在祠堂里开始新一轮的祭奠,一样的程序再次重复一遍。之后大家会固定在一家吃饭,每家根据出席的人数交个伙食费。
在准备吃饭这段间隙中,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便开始唠嗑,甚至相互爆料对方的糗事,姑姑说父亲年轻时好懒,最不愿走路,叫他去县城拿点东西,想着那么远的路宁愿被爷爷追着打也不挪半步。一听说不用走路去,有自行车,又会变得比谁都积极。父亲爆料叔叔没少挨爷爷揍,叔叔十几岁时一门心思想学武术,头发留得老长,像现在披头士的风格。爷爷那正儿八经的古板老头哪能接受得了这个,还不见一次骂一次的。
他们每次说起这些都是嘴角上扬,满满的幸福一直往外溢,即使当时没出生的我们听了也能感受到那时的小幸福。
是的,就应该让逝去的祖先看到我们一切安好,活着的人幸福,别无所求,死了的人才能安心。我们每年来看望他们只是想告诉他们我们都还惦记着他们,想念着他们,我们都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的生活。如您所愿!
寄母亲:
今天是清明节,因为带女儿在SH,没能回去给您扫墓,您女婿替我给您烧纸磕头了。您见过的,不需要我再给您描述他的样子了。是的,最终我还是选择了他。我们有个女儿,两岁多了,活泼可爱!
我很好,如您所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