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的样子,我是要写一篇狗血的情爱文章么?不是。
最近微信出了个内测,叫“不常联系的朋友”,估计很多朋友都已经用上了,长相如下:
此消息一出,各路写手蜂拥而至,纷纷怀念起了卖面膜的小学同学、生拉硬拽给娃投票的大姐,铺天盖地宣传养生的大妈,以及暗恋许久不敢表白的那个TA。
生怕对方手一哆嗦,把自己给“筛”了出去。
仿佛一时间,这些人都魅力值爆表,成了自己生命中不可缺少的角色。
其实,大可不必这么矫情。我承认你与很多人相遇时有心动,相处时有快乐,回忆里有甜蜜。
可是,静心想个5分钟,真的将这些人一一塞回你的生活,你们之间还能聊点什么呢?
不客气的说,有些关系和牵扯还是尽早断了的好,人与人之间的很多美好,往往正在于念于心尖,忘于江湖。
====
说上面这些话,会让许多人觉得特刺耳,特功利,特没人情味是吧。
理解,人最难的就是断舍离。可一个人拿不起又放不下的丑样,不知道你是否见过?
大华是我大学同学,和男朋友谈了四年恋爱,期间合合分分不下几十次,每次分完,大华就告诉我说,这次是真的,我已经把他的联系方式都删了,我们要是再和好,你就一巴掌扇死我。
我竟然前前后后相信了她十几次,最后我实在忍不住说,你这次要是真的,你一巴掌扇死我好吧。
毕业前,大华和对方谈未来,男孩说,你去哪我就去哪。
大华一脸天真的说,我们去青岛吧,那里挨着海,空气也好。然后大华开始各种投简历,坐晚班的火车跑去面试、找房子,安排妥当了一切。
而真到了毕业,男孩却说,亲戚给安排了老家里的工作,你来我这吧。
大华去了男孩那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男孩却嫌她工作的地方太远,就让她辞职找了离他近的工作,可男孩又开始嫌弃她工资低的可怜,又没有前途。
两个人还是经常吵架,直到有一次男孩将一盘菜连汤带水的盖在她的头上。大华又给我打电话说,这次我真的受不了了,必须分,必须分。大华结尾还重复了一遍,加重了语气。
我竟天真的又相信了她,用漫游和她絮絮叨叨讲了半天的人生道理,大华一副就义烈士的样子,掏出手机把男孩的微信等拉了各种黑名单,并买了第二天最早的机票。
谁知道他妈的,一早起来男孩用家里座机给她打了个电话,她立马把机票就给退掉了。两个人还相约吃了早餐。
得知消息的我,狠狠的扇了自己一巴掌。
====
上面的例子虽然真实,但有点过于奇葩,这也是写手惯用的伎俩,喜欢以偏概全、挂一漏万的讲道理 。
拽回日常生活来看,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比较绕口难懂,简化一下是在说,“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同样,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中,在脱离生存需求后,人的第一个需求也是社会需求。
是的,人很难选择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否则要么会成“狼孩”,要么就会抑郁自杀。
可是,我们可以选择一种如何与社会相处的模式,选择一种如何与人相处的方式。
我们在生命中遇到美好的人与事,是不是应该一直沉浸其中?正如,当我们要断舍离的时候,是不是总需要一副欲说还休的样子?
我一直觉得评价人一生的价值,不应是比较谁活的更优渥,而是要看谁经历的更多。如金丝雀,一直被饲养在华美的笼子里,吃喝不愁,一生也是极其单薄的。蝼蚁虽一生奔波,四处觅食,艰难度日,生命的价值也远胜于它。
而将自己的生命赋予更多的色彩,需要的恰恰就是这种断舍离的能力。不沉溺于自己的所得,也不慨叹于自己的所失。这种处境像极了《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派所登上的食人岛。所得即所失,所失即所得。
====
记得大学毕业答辩,当谈到对某个少数族群的文化保护,同学声嘶力竭,痛心疾首。
对面的老教授非常淡然的说,文明自有其演变的规律,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都经过星火燎原,也经过从辉煌到没落,这是人力不可挡的,再多的保护都无济于事。
人类文明如此,人类自己亦如此。
我们遇到什么,经历什么,只管去遇到就好了,只管去经历就好了。一直纠结于失去,一直缅怀在过往,哪有时间去遇到更漂亮的未来?
你若出现在TA微信的“不常联系的朋友”中,不必慌张,TA留下你,或删除你,都是生命的际遇。于你来说,你不必苦苦傻傻偷偷的去爱TA,TA自有自己的人生,而你也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
对于过去美好的最佳礼遇,不是苦苦傻傻偷偷的爱着TA,而是喜欢就去勇敢的追求,失去了就大步流星的前行。是把未来过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而当真有一份情淤积心间需要表达,有一份思念必须诉说时,也不用刷TA朋友圈的方式解相思怀念之苦,如《红楼梦》中贾宝玉对于金川铭记,不了情暂捻土为香就好,轻轻地、淡淡地,出于赤心,归于真性。
【作者】道哥:一个从体制内蹦跶出来的骚年,文字走心不走肾,著有《寒冷的城市》、《宝贝,你好》等书。拾笔再写文,愿以此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