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课我们留了一个问题 “为什么割脉会死,武侠小说里的英雄断臂却不会?”
其实“这不是割不割脉的问题,这是包不包扎的问题。”
情绪也一样,很多情绪受伤的人,之所以能够很快恢复过来,不是因为他们情绪大条,相反,他们是因为拥有很好的情绪“包扎”的方法。
理解了什么是情商( EQ ),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有了紧急处理情绪的能力——尤其是我们情绪爆发和失控的时候。
我们知道爆发不会让关系变得更好,反而会引发对方的情绪。激动的情绪就像导火索,可以引爆对方的情绪,做出来一些双方都可能会后悔的事。所以千万不要在情绪爆发的时候说狠话、做决定。 一旦遇到冲突,也有人会下意识地逃避冲突。 面对冲突,暂时离开是个好策略,但是要回得去。如果躲避后,不重新面对冲突。躲避本身会让下一次更加尴尬。
没有办法面对冲突,就倒退为回避情绪,回避情绪变成回避事情,回避事情就会变成回避这个人,最后这种情况蔓延开来,就成了回避现实世界。 也有说法说郁积的愤怒没有被表达或释放出来,会导致疾病和情绪困扰。持这种观点的人会鼓励你发泄愤怒情绪,释放积累起来的紧张感,这样能保持身心健康。但事实并不如此,发泄短期会好些,长期会让你更加愤怒。
马里兰大学愤怒研究者艾伦·西格曼博士( Dr.Aaron Siegman )发现,发泄愤怒是导致心脏病的一个极其危险的因素。发泄愤怒会触发某种内在机制,极易导致动脉损伤。过去40年,研究者做了很多这方面的心理学实验。这些研究得出一致的结论: 不管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发泄愤怒,只会导致更多的愤怒和暴力。
情绪失控最大的特点是快,下意识反应, 最好的处理紧急情绪的方式就是先慢下来,让情绪穿过你,而不是饶过你。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情绪产生的机理是ABC模式,
A. 逆境(Adversity)
B. 信念(Belief)
C. 结果(Consequence)
外在逆境不可控,但是信念是可调整的,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变自己的情绪。
上节课我们说了办公室的一个故事,同样的被领导批评,如果你的信念是领导故意找茬,那就一定会怒火中烧,恨不得怼回去马上递交辞职报告,如果你的信念转换成或许自己也有不足,或者领导心情不好,耐心分析积极回应,那就是另一个结果。
我们常常以为是事件引发了情绪,其实是你内心的看法引发了情绪。情绪只是信念的外显。
当你改变了信念、你就改变了感受;改变了感受,也就改变了行动;这些行动积累起来,就开始慢慢改变命运 。这样你才会成为自己的主控人。
我们说一个家里的故事,周末孩子休息在家学着做家务——洗衣服,妈妈嘱咐,把白颜色拿出来单独洗,深的浅的要分开洗,孩子说知道了也照着做了,就要开始洗了,妈妈过来看看,说,内衣外套也要分开,孩子有点火了——到底要我怎样?干脆你自己来洗吧!发完脾气,又觉得特没劲,其实是件小事,妈妈也没有恶意,但是周末的好氛围都被破坏了。
通过ABC的思考,孩子发现背后有一个信念
“妈妈一直都不信任我”。
真的探寻下去,他发现其实这个信念不是真实的:
“妈妈对我的能力很信任的,平时经常在亲戚朋友面前夸我,特别为我自豪。她只是对我生存能力怀疑,但说到底,也是担心我照顾不好自己。”“其实妈妈年纪大了,需要找点成就感,那就是在刷成就感吧。”
当“不信任我”的想法变成了“现在陪她刷点儿成就感吧”,你的心情也会变得愉快很多,不容易发怒了,家庭关系其乐融融。所以,有时候不是情商低,是没想明白。
类似的非合理信念的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小事放大,非黑即白——看问题过于绝对。
绝对化的表现是一遇到问题脑子里就开始出现这样的独白:他没权力这么做;或者:我天生就是个没用的人;或者:他从来都不信任我……
扩大化的表现是:这个社会,付出了也没回报;还有:所有的牛人都会英语;大家都比我好……
灾难化的信念是:全完了;彻底失败了;没有机会翻身了……
这些限制性信念很狡猾,都是自动的、潜意识的,不留意的话很难注意到。所以情绪爆发的时候,一定要慢下来—— 尝试找到脑海里这些一闪而过的,影响了你情绪与行为的想法。这个过程被称为“思维捕捉”。
举个思维训练的例子:
这个过程并不难,每个人都有这种能力。我们来看一个9岁孩子思维捕捉和转变的过程,是积极心理学之父赛里格曼曾在一群9岁的孩子中的思维训练,据说这个训练发现大部分的孩子都通过ABC法则改变了想法: A是面对的逆境,B是产生的信念想法,C是造成的结果。
A (逆境):我不喜欢我们的新老师。他叫我到前面去解一道数学题,我做错了。他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对我说,我需要多花时间念书,少花时间做白日梦。
B (想法):老师不喜欢我,他会一直找我麻烦,现在每一个人都认为我是个失败者。
C (后果):我觉得自己很愚蠢,我只想站起来离开教室再也不回来。
捕捉到背后的信息以后,琳达尝试改变想法:
B (想法):一道题做错也是很常见的,同学们也许不会因此认为我就是一个失败者。
C (后果):虽然我还是不喜欢这个老师,我开始在他的课堂上更专心和更小心一点,希望下一次答题时会做对。也许他会慢慢喜欢我。
通过捕捉这种一闪而过的信念和假设,一个9岁的孩子也能掌控自己的情绪,把握自己的生活。
ABC理论讲的是如何通过你身上的“情绪按钮”,找到背后的隐藏信念,通过扭转这些信念,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和观点,从而有不同的行动,最后产生不同的人生。
按钮是A,信念是B,感受和行动是C。
本质上,这其实是一种不断做“现实检验”的过程,也是另一条更加现实的自我迭代之路——我们的信念通过不断地比对真实的世界,自我升级自己脑子里的系统。从这个角度看,每个引发你情绪的人和事、每个情绪按钮,都是你的智慧之源。
情绪是一种保护自己的进化机制。情绪也是情感的另外一面,没有情绪,我们也就没有情感了。 情绪是一种能量,在没有得到回应之前,它会一直存在,这就是内耗的来源。就像个老朋友一样,情绪会一直和你叨叨,一直等到你识别和回应它,情绪才会转为正面情感,推动你。 成熟的人懂得识别情绪的语言,然后回应情绪。 情绪ABC理论可以帮助你长期保持好情绪——触发事件-信念-情绪结果。如果不能改变外界世界,至少可以调整自己的信念。
我们常常以为事件引发了情绪,其实是你内心的看法引发了情绪。改变信念,就改变了感受;改变感受,也就改变了内心世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是活在自己的信念构成的世界里。这是幸福快乐的终极之道。 学会和情绪相处,读懂情绪,让情绪穿过你,而不是让情绪饶过你。不断做内心信念和真实世界的“自我检验”是一条自我迭代之路。
精力分为四个部分:体能、情感(情绪)、思维、意志,底层精力会影响上层的精力,如果情绪不佳,做判断也容易失误。所以管理好情绪,就是在管理好你的精力。觉察情绪——处理情绪——管理精力——规划生命。 前面我们讲过你无法管理你的时间,要管理你的精力,那么我们需要管理好情绪,隐藏好我们的情绪按钮,学习情绪ABC理论,随时拆除情绪炸弹,规划好我们的生命。下节课我们讲各种能力的共同心法——同理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