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他们4岁就会演奏小提琴,童年时代写出多部名曲,只用一根弦也能弹完一首曲子;
他们能瞬间记住几百个随机数字,开平方比计算器还快,一秒钟内说出每个日子是周几;
他们入行1年就获得世界跳高冠军,同时和26人下盲棋,14岁即成为世界象棋特级大师。
当我们听说有人能达到这样的成就,脑海中会不由自主地冒出两个字:
天才!
天才,在我们的印象中,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这种天赋使得他们在他们各自的领域轻而易举地获得成功,令人望尘莫及。
我们在惊叹他们的天赋的同时,也默默地接受了自己无缘成为杰出人物的命运:
既然成为杰出人物需要天赋,而老天没有赋予我这样的天赋,那还何必要尝试和努力呢?
可以肯定,他们最终的结局是无缘成为杰出人物。可这种结局真是因为“缺乏天赋”所致?抑或因为主观觉得“自己缺乏天赋”就直接放弃尝试、或从未深入地付出努力而导致?
假设真相是这样的:
人们其实都具有很强的天赋,只是这些天赋普遍没有被正确地理解、承认、开发,导致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天赋而轻易接受了庸碌平凡的人生。
正是因为我们“预言”了自己的平庸,所以这个预言最终成为了我们的现实。这就是所谓“自证预言的实现”。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资源浪费——数十亿人的智力资源和人生可能性的浪费。
一些心理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上面的假设其实是真:每一个人都有很强的天赋,具备了在几乎任何领域都能获得杰出成就的天赋,只是这种天赋一直被忽视、冷落、埋葬。
带着强烈的使命感,这些心理学家希望这个讯息告诉全世界,并且和全世界分享如何开发这种人人皆有的天赋的实践方法。
《刻意练习》的作者安德斯·艾里克森和罗伯特·普尔正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这两位作者告诉我们:
我们都具有杰出的天赋,足以在几乎所有的领域取得大师级别的成就,而达到这种成就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刻意练习”(Delibrate Practice)。
2
我们真的都具有杰出的天赋?
是的。这和我们人类的身体构造有关——我们的身体和大脑具有极强的适应能力。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如同肌肉和心血管系统能够回应体育锻炼而得到强化,我们的大脑结构与运行也会通过各种不同的心理训练而改变。
其背后的共同规律,是我们身体对“回归平衡”的偏爱:
如果对身体的锻炼控制在一定限度内,锻炼后身体总会回归到一种平衡的状态——例如运动之后,血压和心率会慢慢恢复正常,呼吸重新变得缓和,肌肉放松下来。
但如果从事的体育锻炼持续而有力,使得身体超出了能够回归平衡的界限,身体就会“进化”——通过升高细胞DNA中的一些基因来响应,而使得身体重新达到一种新的平衡。在这种平衡下,身体能轻松适应新的锻炼强度。
这个不难理解,比如刚刚练习长跑时,稍微跑几步就会气喘吁吁,而持续练习一段时间后,即使连续跑很长时间,依然能够保持轻松的状态,正是得益于心血管系统和肌肉“进化”,达到了新的平衡。
类似的,我们的大脑对“重新达到平衡”也有一种强烈的渴望,如果施加的心理训练的强度超出了原有的可以回归平衡的限度,大脑就会开始“进化”,以轻松应对外界施加的训练强度。
大脑进化的方式具体是通过“重新布线”来完成的:例如强化、弱化和改变神经元之间的各种连接,在神经元周围形成髓鞘,大幅提高神经脉冲的速度等。
刻意练习的重要原理,正是利用身体和大脑对于“重新回归平衡”的强烈渴望,通过把自己不断推出舒适区,让身体和大脑“打破旧有平衡”和“回归新的平衡”的过程变化不停地发生,从而得到“进化”。
当然,如果一下子推得过猛,也容易导致身体受伤或大脑倦怠。因此,最合适的强度是:能够把自己推到舒适区之外,但离得并不太远的挑战。
3
此外,我们都具有杰出天赋的另一证据,是我们都具备建立出复杂和精密的心理模型的能力(书中把“心理模型”称为“心理表征”,为便于理解,我们这里使用“心理模型”一词)。
什么是心理模型?
我们先看一个例子。有一个句子被打乱了顺序,例如:“前面的、以至于、肚子、花生、他的、咕咕叫了、太香了、他、那个女人、在吃、起来、不由得、花生”。如果让我们记住这些乱序的词语,难度很大;
但如果把这些词语重新组成一个完整的、有意义的句子,比如“他前面的那个女人在吃花生,花生太香了,以至于他的肚子不由得咕咕叫了起来”,记忆起来就容易得多。
在后一种排序中,我们正是运用了预先存在的“心理模型”,以一种符合逻辑和生活常识的方式来重新解读这些词语。
这些“心理模型”是信息预先储存在大脑中的模式(比如事实、图片、规则、关系等等),它们保存在长时记忆之中,可以有效且快速地适用于某些类型的局面。
再举个例子,我们一听到“冬天”这个词汇,往往会想起朔风凛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
这是因为我们通过自身经历或文学作品对“冬天”建立了心理模型。而夏虫没有这样的“心理模型”,所以我们说“夏虫不可语冰”。
建立心理模型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那它和杰出人物的杰出表现有又什么关系呢?
实际上,将杰出人物和其他人区别开来的因素,正是前者心理模型的数量和质量。
经过多年的练习,杰出人物已经改变了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创建了高度复杂和精密的心理模型,针对自己的领域中可能遇到的各种不同局面,作出更快更准确的识别和决策。
比如,当时速超过144公里的棒球向自己飞来,职业棒球运动员要在刹那间决定是否挥棒、如何挥棒。他们视力与常人无异,但是通过多年的训练建立了一系列的心理模型。这些心理模型能使击球员迅速意识到对方投手投出了什么样的球——
只要他们看到了投球手的胳膊开始动,球离开了手,便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个球是快球、旋转球还是曲球,并且大致可以算出击球后球会朝哪个方向飞去,根本不必进行任何有意识地计算。
而我们未经训练的人(也即尚未建立相应心理模型的人),根本无法做出上述的解读和决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球飞到接球手的手套之中。
至于人物究竟能否建立起大量精密而复杂的心理模型,许多研究表明,起关键作用的并非与生俱来的“天赋”,而是正确的练习。
4
《刻意练习》中讲的方法,都在围绕上面讲的两个原理:即利用身体和大脑对于重新回归平衡的渴望,通过刻意练习建立起更多、更精密的心理模型。
那么,刻意练习需要把握哪些原则?
1刻意练习所要发展的技能,最好已经有能够培养杰出表现的稳定有效的方法,而且训练的方案应当由(已经培养过杰出人物的)导师或教练来设计和监管。
杰出人物拥有一系列的行之有效的心理模型,而他们的导师或教练则很熟悉如何建立起这些心理模型;
2刻意练习需要人们走出舒适区,而且要求人们不断尝试那些刚好超出他们当前能力范围的事物;
3刻意练习需要设定一系列小的特定目标,这些目标累积起来之后构成我们所期望的重大进步;
4刻意练习是有意识的练习,它需要人们完全的关注和有意识的行动,需要让练习的过程紧扣练习的特定目标;
5刻意练习需要获得(及时的)反馈,以及针对反馈而进行调整;早期的大量反馈来自导师或教练;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学生内心开始建立起“如何才是正确和优异的表现”的心理模型,就可以自己对照这些心理模型观测和调整自己的训练表现;
6刻意练习是创造有效的心理模型的过程,随着人们水平的提升,心理模型也变得更加详尽和有效,反过来能指导人们实现更大程度的改进。
5
平心而论,从上述几条标准来看,严格的刻意练习并非容易操作的事情。但即使无法完全契合上述原则,它至少给了行动的方向——我们只需让自己的练习方法尽量符合刻意练习的原则。
关于如何开始实践刻意练习,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基本路线图:
首先辨别杰出人物,然后推测和研究是什么使他们变得如此杰出,接着再提出训练方法,这些方法能够使你也能像他们那样表现卓越;
另外,作者还强调,最佳方法是找到优秀的导师,他们懂得成功的训练体系应该包含些什么,他们能帮助我们设计训练目标,给我们提供宝贵的反馈,有效地帮助我们建立和改进心理模型。
6
《刻意练习》中还有许多非常具有启发性的内容,比如:
如何鉴别真正的杰出人物和杰出表现(最好是能有客观标准来评判——比如体育比赛的输赢;需要注意的是,越依赖主观判定的越不靠谱——即使有名声、资历、权威来未必能判定其真正的杰出程度);
杰出人物具有的相同成长路线是:产生兴趣——变得认真——全力投入——开拓创新,而这些也可以成为我们培养自己的路线;
对目前广为流行的“一万小时理论”所存在误区进行拨乱反正,等等。
另外,需要重视的是,如果有人掌握了刻意练习方法,并且在一个领域取得杰出成就,其实他们也已经掌握了在其他领域获得杰出表现的共通的素质。
这些共通的素质包括:
对事物产生兴趣和热情、不断追求卓越的自我驱策、从进步中获得巨大的愉悦、以及使用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等等。
这些共通的素质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值得在我们的教育领域中重点培养。
7
最后提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是“优质科研成果”和“高超写作技巧”的完美融合,不仅内容颇有启发性,语言读来也非常令人愉悦(尤其是英文原版)。
此书的写作方法非常值得称道:既保留了科学论证的严谨和详尽(但摒弃了其枯燥和生涩),又保留了文学润色的优美和愉悦(但摒弃了其松散和随意)。
因为本书由两位作者合作而成,其中安德斯·艾里克森是关于“杰出人物和杰出表现”的顶级研究者,而另一作者罗伯特·普尔是著名的科学作家、写作教授、资深编辑。
本书最后一章的标题是“用刻意练习创造全新的世界”,从本书所引用的研究的质量、广度、深度以及写作的用心程度,可以触摸到作者们写作本书的强烈使命感。
我深信,“刻意练习能够创造全新的世界”,这绝非夸大其词。这本书或许是人生中最值得阅读的书之一,它会颠覆我们对于天赋和潜能的理解,它蕴含着创造人生新高度的可能。希望更多的人能够读到这本书,并且从中获得启发和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