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傲雪如梅
2018年3月1日 星期四 晴天
元宵节,是春节之后第一个重要节日!
闹元宵是北方地区的传统民俗,我们这里对元宵节活动非常重视,每年都要举办大型的,耍龙灯,舞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活动。
正月十五耍社火,锣鼓喧天闹元宵。
(1)迎灯
我们这里,自古有元宵节迎灯的传统。200多年前又引进了九曲黄河灯阵,村里的人们将迎灯和元宵社火,两者结合起来,就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九曲黄河阵灯会。
元宵节期间,人们在村里的主要街道搭上松枝排楼,盘上棒槌火,挂上花纸,红灯笼,把村庄里大街小巷装扮漂亮。
每晚迎灯开始后,村民提着手工制作的灯笼,跟着令旗的指挥,各种表演队伍混合在一起,组成长龙,在锣鼓伴奏下徒步游遍村庄的大街小巷。
装扮好的灯官、衙役还要对村民的出灯情况进行点评。游街的最后一站就是九曲黄河阵。
耍社火的队伍,在令旗的指挥下。依序进入阵中,浩浩荡荡蜿蜒穿行,几百盏灯,似进似退,迷而不乱,远望一片灯海,景色奇幻。近观曲折回环、灯路如流,形如滔滔黄河,奔腾盘旋之势,极为壮观。
(2)元宵节“走百病”“烤百病”习俗。
元宵节还有“走百病”的风俗,又称“烤百病”,“散百病”。
正月十六的晚上,家人们会陪着父母带着孩子走出家门,来到闹市看灯展。
棒槌火是位于山西省当地的一种地方特色炉子。
棒槌火是用泥土和砖块搭建的,有辟邪的功效和烤花馍的作用。
这种火炉用煤炭做燃料,燃烧时间长,烧红的炭火,红艳鲜亮,气氛热烈。点燃后,燃烧的火焰,从火炉的无数个圆孔里喷发出来,元宵夜观灯的人们,争先恐后围着棒槌火烤花馍。
听父辈们讲,正月十六的晚上,家人们要带着从家里蒸好的花馍,争先恐后的来到棒槌火炉旁边。用木筷扎上花馍,在棒槌火的七个圆孔中喷出的火焰,把花馍烤得焦黄,然后把烤好的花馍全家人分吃,还说吃过烤过的花馍,一年可免除灾祸、疾病。
花馍烤七个火焰孔的寓意:是祛邪和烤百病,散百病。
(3)喜气洋洋闹元宵
在我们这里,元宵节比春节更加热闹红火。
以前住在农村,正月是农闲的时候。喜欢热闹,爱好文艺的村民会自行组织锣鼓队、秧歌队自编自演节目。
有时候还会挨家挨户地到村民院子里,表演节目敲锣打鼓,这时候这家的主人会拿出家里预备好的香烟、糖果、瓜子、花生塞给表演节目的领队人。
主家给的东西多少,看这户人家的的经济条件,碰上了有钱的人家富裕户,没准还给几个红包。那时领头表演节目的队长,会更加卖力指挥秧歌队载歌载舞,动作夸张地表演节目,威风的锣鼓队也会激情澎湃地敲上好一阵子。
其实表演节目的村民,不图的钱、物的多少,大家图的是喜悦的心情和热闹的氛围。
在农村更能体会到元宵节热闹的场景。
又到一年元宵节,今天我整理了一下元宵节地方习俗,分享出来。
无戒365挑战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