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听到一个关于孔子的传说,大意是这样的:孔子的一个弟子,大概就是子路吧,在这样秋高气爽的日子里,在外面大路上正散着步,远远地走过来一个人,一过来便向子路搭讪,两个人互相认识以后,那人知道子路是大学问家孔子的高足,就问了子路一个问题。
他说:“请问你知道一年有几个季节吗?”
子路一听,这还不简单吗?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四个季节。”
那人说:“are you sure?”
子路说:“absolutely!”
两个人争论不休,谁也不能说服对方,便决定去请孔子来定夺,并打赌,错的人要给对的人磕三个头。
子路洋洋得意地叫来了孔子,说明了原委,以为自己这次必胜。谁知道孔子一看那个人,就对子路说:“你错了,你给他磕三个头吧。”子路一脸茫然,但还是照做了,那人心满意足地远去了。
子路向孔子抱怨:“难道不是你教我一年有四个季节吗?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
孔子说:“你看那人,浑身墨绿,他是一只蚂蚱啊!他的一生的确只有三个季节!你跟他讲得明白吗?”
有人说,孔子“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我们用这句民间俗话时,有褒义也有贬义。对一个一生只有三个季节的生物,讲一年有四个季节,岂不是很愚蠢吗?是不是有种“夏虫不可语冰”的感觉?孔子也讲“因材施教”,这算不算因材施教呢?从这方面来看,孔子的确是有智慧的。
为什么会有贬义呢?我们读论语,听孔子娓娓道来,生动亲切,几乎现在人也能读得懂,为什么呢?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的,他有弟子三千,三教九流,只要送了腊肉他都教,所以用语极其浅薄,弟子记载也很简单,在当时人的文化水准下,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这也是孔子的精英意识所决定的,孔子祖上是宋国贵族,宋国是殷商苗裔,这足以让孔子自觉在血统上高人一等。孔子说道:“唯上知与下愚不移。”“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樊迟要学种植园艺技术,孔子表面上很谦虚,说这两样东西,我不如老农,你去问他们吧。转头就对别的学生说,“樊迟,真是个小人啊”。在孔子眼里,人的智力是分等级的,对上等人他就教上等的道理,对下等人绝不会多说什么的。所以,有些弟子就纳闷道“子罕言利与命与仁。”但那些孔子喜欢的弟子,就会感慨,“夫子之道,一以贯之,忠恕而已。”孔子对自己偏爱的弟子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但对于自己不喜欢的弟子,则摆谱:“我不想说话。(子欲无言)”
孔子是有智慧的,但也是一个极其世俗之人,这一点在论语里记载的不多,但在礼记等书里暴露无遗,他面对君主时,唯唯诺诺,亦步亦趋的谄媚形象,简直令人不齿,令人感叹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但不能以此就否定了孔子的救世之心,孔子是一心要做下一番事业的,只是没有人用他,有时候难免“君子无所不用其极”,论语记载,连一些背叛君主,自立为王的人邀请孔子去做官,孔子也曾心动过。孔子只夸赞伯宜叔齐是清高的人,却不愿去做那样的人,如果要选择,他恐怕会选择像柳下惠一样,不论政治腐败与否,做好自己的事就行了,这实在是把要求降到了最低。
这也体现了孔子的实用主义精神,当然,我们中国那时候没有这个词,那时候我们叫“中庸之道”,儒家的中庸之道,与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是很相似的。在我看来,中庸之道,最准确的解释就在论语里,孔子说,“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义”字在古代和“宜”字相通,所以这句话的解释是,“没有一定要做的,也没有一定不要做的,合适的就是最好的(合于义的就是最好的)”这句话说了,有什么意思呢?简直和没说一样,义是什么呢?怎么才是合适的呢?
台湾有一位讲庄子的老头喜欢说一句话“你问我,我问谁呢?”我们读古书,绝不能人云亦云,别人的理解是别人的,仅供参考,重要的是自己的心得。恐怕你问孔子什么是“义”,孔子会告诉你五个字,“仁义礼智信。”但孔子告诉自己儿子时,却会说“问自己。”二程在推崇《中庸》时曾说,《中庸》是孔门世代相传的心法,这是看得很透的,孔子所有的理论精髓,就在于中庸二字。
中庸是很伟大的,它绝不是大部分人所理解的“中庸”,因为孔子说过“过犹不及”,人们就认为中庸是不走极端,是和稀泥,甚至还把中国科学之不发达怪罪到中庸思想头上。但这种观点孟子早就批判过了。孟子曾说“执中无权,犹执一也。”,“一味地强调中却不知道权衡,就和固执一端一样。”一味的“中”,就是在走极端。关键在于权衡,用“义”来权衡。
儒家说男女授受不亲,所以有人问孟子,假如你的嫂子掉进了井里,你不拉她一把她就会被淹死,你还要恪守礼仪吗?孟子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都是很懂权衡之道的,也就是说很灵活。孔子说,“勿意勿必勿固勿我”。又说,“我无可无不可。”中庸的道理就好像射箭一样,最高超的箭术不是射中百米之外固定的靶心,而是射中天空中随时变动的飞鸟。你所依据的准则,就是你心里的那杆秤。所以,每个人的中庸都是不一样的。
我由孔子的实用主义讲到了中庸,但这只是一个题外话,我想谈谈他们的交友之道。孔子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然后又说,“独学而无友,孤陋则寡闻。”,所以朱熹说,“同学为朋”,朋就是一起学习的人。孔子说,“友直,友谅,友忠信。”要和正直的、讲信用的、忠诚的人做朋友,“无友不如己者”,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做朋友。所以孔子、孟子的书里,很少谈到朋友。他们都只是师徒之谊,同窗之情。可以看到,孔子的交友之道也是符合实用主义精神的,所以很多哲学史家在谈到中西哲学的差异时,会说,西方哲学重思辨,中国哲学重实用。但这只是中国哲学的一面,也就是儒家的一面,这些人在谈论中国哲学时,是以儒家作为代表的。
但我们不能忘了,中国还有一个学派叫道家,还有一个哲学家叫庄子。庄子几乎是和儒家针锋相对的,荀子批评庄子时说,“蔽于天而不知人”,但这同时道出了一个事实:庄子是喜欢讲天道的,这和孔子的罕言天道,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