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学太专门,生活容易单调”:应该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

文 / 梁华

梁启超在写给儿子梁思成的一封信中提到:

“…关于思成学业(梁思成学的是建筑),我有点意见。思成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点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我怕你因所学太专门之故,把生活也弄成近于单调,太单调的生活,容易厌倦,厌倦即为苦恼,乃至堕落之根源。再者,一个人想要交友取益,或读书取益,也要方面稍多,才有接谈交换,或开卷引进的机会…”

梁启超对儿子的担心不无道理。正如吃饭讲究营养均衡,长期偏食会影响一个人的健康,知识作为我们的精神食粮,建立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对一个人的性格,思维模式和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


01 知识结构太单一,影响性格的全面发展。

心理学上认为,一个人最理想的人格(性格)是雌雄同体,感性与理性兼备。而鲁迅先生也说:“古之成大事者,必是北人南相,南人北相之人。”

换句话说,优秀的男人都有女性气,同时又是真正的男子汉。他们能够站在两性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只从自己的性别出发,因而看问题会更深刻,格局更大。

但如果对比身边学理工科和学人文学科的人,也许你会发现,学理工科的人大多理性有余而感性不足,而学人文学科的人大多感性有余而理性不足。

过于理性的人容易因缺乏同理心,无法换位思考而被认为“不解风情”,在人际交往,尤其是亲密关系中容易因无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受挫。而过于感性的人在处理具体事情的时候又容易缺乏问题解决思维,被认为“太感情用事”,在亲密关系中不能很好地探讨彼此的问题并寻求解决方案。两者各有其局限性。

培根在《论读书》中说到: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除了遗传因素的影响,我们所读的书,所学的专业和所从事的职业都在潜移默化中塑造我们的性格。长期在同一领域学习和工作会强化性格中的某些特质而弱化另一些特质,进而影响性格的全面发展。

02  不同学科提供不同的思维模型,单一学科容易让人思维固化。

股神巴菲特的搭档查理.芒格在一个演讲中说到:在手里拿铁锤的人看来,这个世界就像一颗钉子;这样单一模式看世界会让人很愚蠢。

同样是水,化学看到的是氢原子和氧原子,物理学看到的是重力作用下水往低处流,哲学看到的是“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同的学科为我们看待事物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思维模型,但没有一个学科的思想体系能回答所有的问题。就像心理学可以回答“人为什么是这样的?”却无法回答“人为什么活着?”因为后者是哲学探讨的问题。

知识结构太单一,我们很容易在持续的学习和工作中强化某一种思维模式,容易只从单一角度看问题而无法获得更大的视野和格局。

如果你只读过关于原生家庭对人影响的书,你很容易用外归因的思维模式看问题,把问题全归因于自己的原生家庭,却看不到人生充满变数,在原生家庭之外,我们所遇到的人,所读的书,所经历的事,我们自身的努力,都可能影响我们的人生走向。

03 知识结构影响一个人的职业高度。

在职场中我们会发现,同样凭实力升为部门经理或企业高管,管理水平却高低各不同。有的人是领导者,能让下属衷心拥护。而有的人只是老板,下属只是被迫顺从。

在竞争的初期,大家比拼的是专业技能和能力。但当彼此的专业实力都旗鼓相当的时候,让一个人脱颖而出的是什么?是专业以外的职业底蕴。这个职业底蕴来自于专业领域之外的人文学科这些形而上,你看起来无用的东西。然而恰恰是这些无用的知识,最终影响一个人能走多远。

既然知识结构对我们的性格,思维模式和职业发展都有深远的影响,那我们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具体又该如何操作呢?


04 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建立跨学科思维。

从性格自我完善的角度来说,知识结构要多元化。通俗点说就是不要偏科,五谷杂粮都要吃一点。如梁启超老先生所言,学理科的人要多看点文史哲的书,学文科的人要学点理科的问题解决思维。

从职业角度来说,你可以参考下面的金字塔模型,围绕这个模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前两个层次是为了尽快胜任自己的职业而去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升专业能力。学习效果容易立竿见影,属于阶段性学习,制约职业前中期的发展。

第三个层次围绕提升视野格局和人格魅力展开。这个层次的学习常与专业无关,但却制约职业的发展,尤其是职业中后期的发展。其学习效果需要时间的积累才能实现量变到质变,是一个终身学习的过程,贯穿整个职业生涯和我们的一生。

打个比方,如果说前两个层次的学习为我们提供的是用剑的套路,那第三个层次的学习为我们提供的是用剑的手法和心法。两者相互融合,才能到达人剑合一的境界。

要建立这个金字塔结构,在日常学习中我们就要有目的地跨学科学习,避免只从自己的喜好出发。

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李嘉诚先生分享他的读书方法:每个月轮流读不同学科的书。比如这个月读的是哲学类的书,下个月就读历史方面的书,再下个月读专业前沿的书,如此轮换。

我是很容易按自己的喜好看书的人,践行这个方法后发现它对防范自己偏科很实用,让我对不同领域的知识都能有所涉猎。你可以尝试一下。

查理.芒格认为:专业人士更需要跨学科思维,应该掌握各个学科的主要模型,并将它们通通派上用场。这个世界并不是按照跨学科的方法组织起来的。有一种研究方法很好,那就是“拿来主义”,不论看中其他学科什么知识和思维方法,尽管拿过来用,以避免在单一学科中固步自封。

我们越能整合不同学科的思想,构建多元化的知识结构,获得的格局和视野就会越大。遇到问题越能从不同角度思考,越能培养自己雌雄同体的性格,进而获得良好的人际关系,更好地工作和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