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听了《产品思维三十六讲》,觉得其中对于痛点、痒点、爽点概念的诠释十分有趣。产品的价值一定是要解决其中的某个问题:
- 痛点:对应恐惧的情绪,是用户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 痒点:对应用户自我实现的诉求,期望变成理想中的自己,eg:淘宝网红店;
- 爽点:对应用户愉悦和满足的情绪。当不爽的事情被及时解决时,容易得到满足;
思考:不同的工具型产品,针对不同的使用场景、用户诉求,有不同的产品价值。如图像识别中的:
①拍照搜题:对应的是用户的痛点,如果不交作业,老师、家长的批评就接踵而至,所以为了解决这种恐惧,必须要用拍照解题的功能,这也是这类用户忠诚度高的原因;
②植物识别:对应的是用户的爽点。对于大多数用户来说,不认识的植物并不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但是在有认知需求的这个场景下,如果产品能够及时满足,用户当下用的爽,下次可能还会继续用。换种思维,如果是在父母和孩子外出的场景下,孩子对各种植物有好奇心,想知道是什么,对于家长而言,这种场景下用户诉求是不是从爽点变成了痒点?因为每位家长都希望在孩子面前营造一个博学的形象,满足孩子的求知欲;
③人脸换妆:对应的是用户的痒点。每个人都有爱美之心,想以最低的成本把自己变成心目中的理想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