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每天都应该有面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时间。对于我而言,阅读则很好的满足了这个需求,让我得以一步步窥见内心世界的斑斓,一步步接近那个真实的自己,亦让我看见那内心世界以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然而,在那些成天叫嚷着读了多少多少本书的人当中,又有多少人真正知道,阅读的目的并不在于看完就算的?读书的多少也只是一个相对的参考指标。
阅读最重要的,是那些你看过的书,听过的话,走过的路,最终能有多少留在你的脑海里,成为你自己的思想,才是关键所在。
道理我都懂,可是到底怎么破?
诚然,如书上所说:
大脑的记忆靠的是将信息与旧经验联系起来。
由此,我们便有了线索:
读书要将获得的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建立连接。
如果说我们以前的读书方法是这样的:
一本书从头读到尾,遇到有启发的句子划线或摘抄,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记录新知识的过程。
那么在读了本书之后应该变成这样:
刻意放慢阅读速度,花时间记录读书笔记——不是摘抄记,而是仔细描述受启发的内容,这些启发和自己过去哪些经验相关,还能运用到哪些场景中。
又或者是这样的:
当要解决某个问题的时候,主动去寻找可能会讨论这个问题的文章和书籍,观察作者用什么样的思路解决问题?在这个解决方案背后,是否有他熟悉的知识?他还能把这个解决方案的原理,应用在什么领域?这种状态,呈现出来便是举一反三的能力。
于是,我们终于明白(敲黑板):
- 所谓的“高效阅读”,并非指时间上的长短之争,而是指对所读书中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的效率。
- 读书时将新知识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特别是那些在生活中各个领域起基本而重要作用的规律,会更有成效。
聊到这里,有理论,有方法,剩下的就靠大家自己去亲测效果啦!
怕什么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