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不知道今天要写什么的时候,不小心想到了DeepSeek,本来想投机取巧的,结果DeepSeek给出的答案让我焦虑。
我给DeepSeek发的是“3月最后一天,想写篇800字总结”
然而,以下是DeepSeek回复我的:
三月的最后一天:在春的褶皱里打捞自己
三月的最后一天,我站在阳台上看着楼下那株樱花树,粉白的花瓣正以每秒五厘米的速度坠落。手机日历弹出提醒:"三月总结待完成",我忽然意识到,这个被雨水浸泡的月份,竟在晾晒记忆的过程中悄然缩水,像一件洗褪了色的棉麻衬衫。
办公桌上堆着三十一张便签纸,每一张都记录着三月的碎片:3月7日熬夜改方案到凌晨三点;3月15日在电梯里遇见七年未见的大学同学;3月22日暴雨天弄丢了最喜欢的伞。这些带着折痕的纸片像未拼完的拼图,而此刻我要做的,是把它们组装成某种有意义的形状。
三月教会我最重要的事,是接受"未完成"的常态。月初制定的读书计划停在《荒原狼》第87页,健身卡使用了四次,小红书更新频率从每周三篇滑落到两篇。但我在某个失眠的夜里写完了搁置半年的短篇小说,在通勤地铁上学会了用手机剪辑vlog。生活总是这样,在某个预设轨道脱轨时,会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开出花来。
这个月最珍贵的收获,是重新发现了"附近"的魔力。小区门口早餐铺的老板娘总会给我的豆浆多加半勺糖,便利店里总值夜班的收银员有收集电影票根的习惯。这些微小的联结像毛细血管般滋养着生活,让"居家办公"的我不至于成为漂浮的孤岛。三月末的傍晚,当我第五次帮邻居老太太取快递时,她回赠我一罐自制的桂花酱,甜香里飘着整个秋天的阳光。
数字时代的三月像被加速的胶片:微信步数平均值1873步,屏幕使用时间日均8小时42分,最常使用的emoji是"裂开"。但在数据洪流里,我悄悄收藏了几个慢镜头:用钢笔给老朋友写三页长的信,花整个下午观察窗台多肉植物的生长轨迹,在厨房尝试复刻童年记忆里的腌笃鲜。这些不合时宜的仪式感,是留给自己的呼吸阀。
此刻窗外开始下雨,樱花树下形成小小的粉色漩涡。我翻开新买的日程本,在四月计划页写下:"继续未完成的《荒原狼》,每周去两次健身房,允许小红书更新随性。"突然发现三月馈赠给我的,不是完成清单的快感,而是学会与自己的节奏和解——就像接受樱花注定飘零,但永远相信来年春天。
看到以上这些文字,说实话,让我有些焦虑。你让我写,我是写不出来的,词藻很优美,意境又很好,文字都很有画面感。
焦虑的间隙,我在想,你说未来有一天科技真的会取代人吗?答案还是肯定的“不会!”我突然也意识到,我写的文字,虽然没有那么优美的意境或是词藻,但是是我内心最真实的情感传递。我记录文字就是为了记录我的心情。当然如果过程中在修辞手法或是文字的处理上更优美些那是极好的。但是就是当下这些干瘪的文字,我觉得也是我内心真实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