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4日下午,兰州秋意初显,我步入甘肃大剧院,期待与一场名为《千手千眼》的艺术盛宴相遇。四时整,灯光渐暗,舞台上流转起敦煌的色彩,我知道,这将是一次跨越千年的心灵之旅。
《千手千眼》是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创排的大型情景音画剧。该剧取材自莫高窟第3窟等敦煌壁画元素创编而成,借助音乐、舞蹈和多媒体等多种艺术形式,生动地演绎了“妙善救父”的民间故事,带领观众穿越千年时空,领略敦煌艺术和中华传统文化之美。该剧以敦煌莫高窟为创作源泉,却不止于复刻壁画上的静态图像。当音乐如丝绸般铺展开来,舞台上仿佛有无数飞天翩跹起舞,那些曾经凝固在石壁上的形象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舞者们以身体为笔,勾勒出敦煌艺术中的曲线与韵律,每一个动作都似在讲述一个关于信仰与追求的故事。
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千手观音”段落的呈现。舞台上,数十位舞者默契配合,形成连绵起伏的手臂波浪,宛如一尊真正具有千手千眼的观音法相。这些手臂时而如莲花绽放,时而如光芒四射,在精准的编排中创造出一种超验的视觉奇迹。我忽然领悟到,千手并非数量的炫耀,而是象征菩萨无量的慈悲与方便;千眼亦非神话的夸张,而是代表观照众生痛苦的智慧。
音乐与舞蹈的水乳交融令人叹为观止。中国传统乐器与现代交响乐的结合,创造出既古朴又空灵的音声世界。鼓声如雷,唤醒人心深处的敬畏;琵琶叮咚,似沙漠中的清泉滴落;箫声婉转,宛若穿越时空的梵音。这种声音的编织不仅陪伴着舞蹈,更在讲述着无法用言语完全表达的精神追求。
剧中巧妙融入了河西走廊的自然与人文意象,沙漠的浩瀚、月牙泉的清冽、驼铃的悠扬、古丝路的繁华。这一切不再只是地理概念,而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诉说着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悠久历史。特别是在表现佛教东传的段落中,艺术化地展现了不同文明相遇时的碰撞与融合,让人感受到文化交流的壮美历程。
演出最终在“千眼照见世间苦,千手护佑众生安”的主题中达到高潮。当全体演员谢幕时,剧场内掌声雷动,许多人眼中含着泪光。我注意到身旁一位老者久久不愿离去,轻声自语:“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脉啊。”
走出剧院,秋风清爽,我却仍沉浸在那场视觉与心灵的盛宴中。《千手千眼》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寻根与精神的洗礼。它让我们看到,千年前的敦煌艺术在今天依然能够触动人心,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能够焕发如此绚丽的光彩。
这场演出,可以看出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当代艺术家的创新精神。千手千眼,不仅是观音菩萨的慈悲象征,也隐喻着中国文化观察世界、拥抱世界的宽广胸怀。在当今这个需要更多对话与理解的时代,这种精神显得尤为珍贵。
艺术永远是人类共通的语言,《千手千眼》用这种语言讲述了中国故事,却触动了每个人心中对美与善的向往。这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一次连接古今的心灵共鸣,值得被铭记与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