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在明清时期是整个西部地区的CBD,商业繁盛,各地的商人往来于此,自然也建成了诸多会馆。
会馆之名始见于明代嘉靖隆庆(1522~1572年)之间,清代盛行。会馆最初是科举制度的产物,主要为进京赶考的学子提供食宿,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逐渐出现了作为旅居异地的商人集会、寄寓场所。西安位于内陆,经济发展远不如沿海地区,因此商业会馆建立时间相对较晚;但作为西北地区重要重镇,其会馆数量远多于重庆等其他西部城市。经济的发展促使商业会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行业为主的会馆。
据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清西安府图》及相关县志,西安城内会馆主要有两种类型:1、乡试会馆,主要有富平、咸阳、礼泉、渭南、泾阳、三原六县会馆,此外还有一些澄城会馆、蒲城会馆、华阴会馆、高陵会馆、陕北会馆、关南会馆等。这些会馆主要是由当地邑人捐建,其中咸阳县乡试会馆是在嘉庆中邑人李星斋捐建,位于西安南桥梓口路东,会馆内有房三院七间;泾阳县会馆是同治四年(1865年)泾阳县人候补道吴蔚文创制,位于西安西门大街桥梓口西,光绪十一年(1885年),吴蔚文之子吴念昔重修;三原县会馆是位于西安城贡院东街,邑人李廷佐、李旼士、余从善一起修建,旧址约在今西安西大街西段路北东举院巷附近;富平县会馆是嘉庆初邑人杨黻、李逢祥、崔应梧等一起捐建,原址位于西安西大街西段路北贡院街东口。
2、商业会馆,其中分为外省会馆和行业会馆。外省会馆主要是甘肃会馆、三晋会馆、山东会馆、中州会馆、中州西馆、八旗奉直会馆、安徽会馆、安徽东馆、江苏会馆、湖广会馆、福建会馆、全浙会馆、绍兴会馆、江西公寓、两广会馆、五省会馆、四川会馆。这些会馆主要集中在西南城区盐店街、五味什字、南院门大街一带。八旗奉直会馆是满籍达官贵人团聚场所,有相当的财富支撑与势力支持,其繁华程度可谓西安外省会馆之首。辛亥革命后改名为五省会馆,与原来的五省会馆并为一处。1930年,全浙会馆也与绍兴会馆合并。1930年,全浙会馆与绍兴会馆合并。
行业会馆主要出现在清末时期,单一行业联系的加强以及行业规定逐步的完善,专业性会馆自然而然地产生。西安城内主要有饮食业会馆、银匠会馆、畜商会馆、梨园会馆。民国时期,除银匠、畜商、梨园会馆还在运转外,饮食业会馆更名为厨师会馆,布艺会馆也已消失。据梨园会馆碑刻所记,梨园会馆修建于乾隆年间,在嘉庆时有过一次重修,此后至民国无大范围变动。抗战时期因物资缺乏,会馆被改建供戏剧业同业公会办公使用,整体已经面目全非。银匠会馆于1953年被政府征收,交由华山制锁厂使用,会馆原建筑不复存在。
如今的西安完成了从千年古都到国家创新中心的转变,西安城大部分明清时期的会馆也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