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葉天涯
我有一个朋友,常年一个人在一座陌生的城市打工,18年做服务员,19年做外卖骑手,20年在一家培训机构做文员。
短短两年半,他换了三个职业,见识到了各种各样的人和事,也结识了不少日夜辛劳的打工人。
每次聚会,朋友都会热情的与我们分享他在外面的所见所闻,言语绘声绘色,谈吐时而温文儒雅,时而声情并茂,仿佛在听一名知名演说家的个人演出。
我们刚认识的时候,他还是个满口粗话的愣头青呢!在外面混了两年,倒是开始格子衬衫配西裤,右手提溜着“小方包”了;整个人的气质也变得像个都市白领一样了。待人变得彬彬有礼,做事也变得圆滑了,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圆滑不行,随时会被那些不会说话的人给噎死。”
朋友常说,他每次回家和亲戚聚餐大多时候都是保持沉默。
亲戚和他聊的话题永远离不开工资、女朋友、考公考编。这都没啥,关键是那些亲戚聊着聊着就开始变相的损我这个朋友,说我朋友年纪小,没有社会阅历和经验,很多事情都不懂,需要你们(朋友的爸妈)去引导,去教他,教会他在单位如何与同事相处,教他嘴巴甜一点……
“说得好像全世界的道理就他们最懂,别人都是还未开智的小婴儿一样。”朋友不屑的说道。
看来,朋友只有父母生日和过年那几天才回家,是有原因的。
为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都不爱和亲戚聊天了?
因为,很多亲戚,包括父母总是永远把下一代当作小孩子,总是自动忽略掉他们所有的社会经历和阅历,总是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专横独断去评判下一代,轻描淡写下一代的成就、个性等,故意或无意的将下一代“数落”得啥也不是!
您不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年轻人,年轻人为何要“爱跟你们聊天”?
和不会说话的人聊天真的很考验耐性,因为,他们往往能一句话就把你噎死。
上半年某一天晚上,我接到一个初中同学母亲去世的消息,便发微信询问一名我俩共同的朋友,我说:“某某的老妈’牺牲’(我们这边有人去世的话,大多数老一辈都这么说)了,你有没有收到消息?”
整在打第二条消息“约个时间去殡仪馆吊丧”,他就我发了一条三十秒的语音过来,我一点开就后悔了,赶紧把手机音量调小,生怕被坐在一旁,正美滋滋的看着《庆余年》的老妈听见。还是晚了一步。
这位“朋友”发来三十秒口吐芬芳的语音,硬是一字不落地进入了我老妈的耳中,只见老妈皱着眉头看着我,语气不愉的问道:“是哪个哎?”
我尴尬的回复道,说:“呃——没事儿,他们在群里吵起来了……”
老妈也没多问,丢下一句:“别看那些乱七八糟的群,多看哈书!”然后,继续看电视了。
我在内心长呼一口气。同时,我就纳闷了!
我承认,可能是我用词不太恰当,害他误会,让他不高兴了。
但是,大家都是四、五年以上的交情了,什么话不能和和气气、心平气和的说?就必须得口吐芬芳吗?
之后,包括现在,我没有再回复他了,我们的聊天记录就停留在那条三十秒的语音,再无其他动静了。第二天,我也是自己去殡仪馆吊丧了。
无独有偶,今天早上。单位开视频会议的时候,可能是对面控制室的忘记关麦克风了,画面刚出来就闻见一声雄厚的消音方言。
当时,整个办公室的人都“面露微笑”,闭口不言,或干脆低头盘会儿手机转移注意力,耐心等待会议开始。
随着人均文化水平的逐渐提高,社会文明风气的逐渐转正,人们对一些话语的接受程度也在无限接近于零容忍。
所以,当一群正聊得热火朝天的人,突然变得很安静,空气中还夹杂着一丝尴尬和不悦的味道,那指定是有人说了一句不文明的话,瞬间浇灭了所有人的激情。
这就是江湖中广为流传的——一句话终结群聊术。
这门功夫极易入门,且门槛极低,就是大字不识几个的大老粗也能轻松习得。
修行这种功夫的人大多喜欢混迹在各大交友APP、网站、论坛,和各种聚会、派对、闲聊中。他们喜欢交朋友,且善于加入各种话题聊天,或静静地潜伏在一旁,等待机会说出他们的术语:
“只有我觉得XX很X吗?”
“不会吧,不会吧!不会还有人在用XX家的口红吧!”
谈笑间即可令聊天定格,抬手间便能使全场温度降至零下,一开口就能让所有人识趣的闭上嘴巴,听他独奏。
一些极具天赋的江湖术士则没有他们这么高调,他们只会在别人长篇大论之后,平平静静地回复一个字:哦。
瞬间让敌人彻底丧失战斗意志,且永远不想和他同框出现。
著名网红papi酱的早期视频中,有一条视频生动且详细的向网友阐述了“和不会说话的人聊天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她那接地气、不浮夸的演绎,引起了数万计网友的共鸣。
某人:“PAPI,听说你是中戏的,挺厉害的嘛!”
papi酱:“还好,还好。”
某人:“塞了多少钱呀?”
papi酱:“啊?”
看,不会说话的人,往往离挨打就差那么一点点。
不过,比起不会说话,那些说话只顾着自己吐个痛快,言语用词丝毫不顾及他人感受的人更加可怕。
“别人都考得好,就你考得这么差!”
“我怎么生出你这么个玩意儿?猪狗不如的东西!”
家长会上,一位母亲因为女儿这次考试太差了,当着所有人的面呵斥女儿,甚至将女儿骂做蠢猪。
“你再说我,我就跳楼!”
“你跳啊,跳啊!现在就跳!”
女儿如她所愿,在所有人惊恐的目光下径直跑到走廊,爬上栏杆,一跃而下。经抢救无效身亡。
有人说:这只是电影电视剧演的,现实中哪儿有这么狠心的人,这么果断的人。
呵呵。文字工作者的灵感大多来源于生活,电影电视中的的很多桥段都是对现实生活的反应,所以才能引发观众的共鸣。
去年4月,一名17岁男孩因被母亲责备,突然下车从桥上跳下,不带一丝犹豫,只留下母亲在桥上悔恨地捶地痛哭。
“你傻,你没用!”堂兄弟本在好好的喝酒,堂兄开始打骂堂弟,还向其泼酒,扇巴掌,恼羞成怒的堂弟直接抹了堂兄的脖子。
原本其乐融融的朋友聚餐,却因为一名自命不凡的二货一句“你混得这么差,这一桌菜得抵上你一年的工资吧?(你)怎么还有脸活着呢?”引发互殴,自己还挂了彩。
高二的时候,两位同学只是拌个嘴,言语上互相问候两句,没有要动手的意思(上课铃响了),旁边一男生阴阳怪气的来了句:“咦~没种还要装啥呢?”成功给自己赢来混合双打。
看,几乎都是一句话的事儿。一句话能成事,一句话能坏事,却偏有人“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尽挑坏事的话说,害人有害己,还容易丢了性命。
说话要注意场合,与人交流要注意方式方法,用语用词要经过大脑,更要考虑他人的感受。
大多数“不会说话”的人,在别人用相同的方式回应他之后,这些老生常谈的大道理便张口就来了。及其双标,令人作呕。
2020年已经很难了,还请某些人“好好说话”,别为了一时的痛快去硌应别人,更别只图“口快”去肆意伤害别人。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所以,劝告各位对自己好一点,珍爱生命,远离“不会”说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