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目标中提到,要从多角度理解作品的主题,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学生对主题的理解是:透过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态度的鲜明对比,批判了金钱至上,人情冷漠的罪恶的资本主义社会。
在我的引导下,也试着去体谅菲利普夫妇这类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生活的辛酸苦辣。
或许是年岁渐长,更多的看到了这篇小说的现实意义吧。
小说中说,每个周末,菲利普夫妇都会带着孩子去海边散步,用到了“衣冠整齐”一词,学生笑话其虚伪,可是,生活中这样打肿脸充胖子的何其少呢?
菲利普旁敲侧击向船长打听卖牡蛎的于勒的消息时,是否也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多少次,我们也曾因这样的那样的羞于启齿的原因,谨慎小心的,打听着探寻着所谓的真相。
关于若瑟夫母亲买牡蛎一段的语言,教材全解这样评价的:虚伪又虚荣,关心自己,关爱孩子,重视教育。其实呢,无非就是舍不得花钱。
细想一下,这个骂于勒是“贼”的女人真的就十恶不赦了么?面对丈夫吃牡蛎的建议,她是不愿的,或许她更多的考虑到拮据的生活条件吧。可是她也不愿扫了丈夫的兴致。论起节俭,她是节俭了自己。
小说开头说母亲从不敢接受他人的聚会邀请,若是一个真正贪得无厌之人,恐怕是这样想的吧:去就去呗,有何不可?不吃白不吃!
这一点,可比现今一些人要好多了。
对于勒归来的极度盼望,对香车别墅的幻想,不也是眼前的生活实在太苦了么?
害怕老水手于勒回来,会给这个本已一贫如洗的家庭,再雪上加霜。难道不是人之常情么?躲避于勒的行径略显残酷,可是菲利普夫妇为了女儿的婚事,美好希望幻灭却不得不刻意隐忍,惶惶不安的心理,难道不令人心酸么?
有时候,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
亲情淡薄,恐怕不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标签,现在又亲情至上了么?
远离父母家乡,我对亲人有更深一层的期待。只是常常会让我有无事不登三宝殿的自嘲,不能说,不想说,也不屑说。
到最后也只得开释自己:只是为了让父母高兴。
心中的那份情也便愈发淡漠了。
小说中二姐的婚事最后得以敲定,那位诚实的公务员二姐夫决定向我二姐求婚的决心,竟是来自于勒说要携财归来的信件。
不禁哑然失笑。
我的同事里,就有两例,郎才女貌,十分登对,却在谈婚论嫁之时,因为彩礼、因为房子分道扬镳,从此陌路。
可笑么?可悲么?无非是男女主角基于现实无奈的选择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