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随着周恩来、朱德、毛泽东的相继去世,邓小平代表着人民的意志一举扭转了混乱的局面,从危难之中拯救了党与国家。
当时,面对百废待兴的国家,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一肩扛起了改变历史的重担。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邓小平以卓越的才能和非凡的胆略领导着国家和人民一步步走出困境。
邓小平以极其伟大的政治勇气,力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要“用完整的准确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的事业。
这一提议实际上就是肯定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坚持唯物主义历史观,将理论与实际结合,旨在解放人们的思想,突破精神束缚,从而掀起了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1978年5月,著名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发表,此文由胡耀邦亲自审定,立刻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巨大的反响,但是也遭到了不少非议与诘难,因此展开了一场关于“如何检验真理标准”的大讨论。
在争论最为关键的时刻,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站了出来,给予了旗帜鲜明的支持。
邓小平多次在不同的场合说:“那篇文章是马克思主义的,是驳不倒的!”
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这场讨论不断地深入,甚至超越了思想领域的界限。这场讨论为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基础。邓小平为此肯定地说:“真理标准讨论是基本建设。”
70年代,那是国际形势风云变幻的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科技与经济实力成为了国际竞争的主流。
世界政治格局的改变与人们思想观念的不断进步,这些都是中国必须开创新时代的推动力。在这样至关重要的时代,中国的面前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1978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指出:“现在我们的外贸,我们的管理,我们的经济政策,都受到这些思想的影响,自己把自己的手脚束缚起来,很多事情都不敢搞。现在的国际条件对我们有利。现在亚洲有的国家经济发展很快,我们难道就不能吗?我们的脑子里还都是些老东西,不会研究现在的问题,不从现在的实际出发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天天讲四个现代化,讲来讲去都是空话。”
这就是邓小平作为大战略家的敏锐与卓识,在残酷的挑战和伟大的机遇面前,邓小平意识到这是我们融入世界、振兴民族的最好机会。在他的积极推动下,这些都成为了开创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有利条件。
改变历史开创未来,就要对曾经所犯的错误进行深刻的总结与反思。邓小平除了解决思想路线的问题,还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提出了社会主义建设中一系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1978年9月,从朝鲜访问完归来的邓小平,在东北和天津考察期间,先后发表了六次重要的讲话,其核心内容就是:冲破禁区、破除僵化、开动脑筋、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这就是历史性的“北方谈话”。
邓小平深刻地指出:“外国人议论中国人究竟能够忍耐多久,我们要注意这个话。我们要想一想,我们给人民究竟做了多少事情呢?”
“国家那么大,这么穷,不努力发展生产,日子怎么过?我们人民的生活如此困难,怎么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正是在这些谈话中,邓小平给党确立了最为重要的工作与任务。
邓小平说:“我们国家的体制,包括机构体制,基本上是从苏联来的,是一种落后的东西。要实事求是,开动脑筋,要来一个革命!”
作为中央工作会议的先声,“北方谈话”为历史转折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此前后,大量的问题被提上议题,包括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市场调节、民生、法制等等,为接下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打下了基础。
1978年底,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力量逐步在党内和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上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成功冲破了思想的禁锢,为中国的新时期开辟了道路,成为了改变历史的宣言书。
接下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并且系统地总结了过去的问题,推出了一系列新的方针和政策,其核心点就是大力发展生产力,从封闭转为开放,从墨守成规转为全方面改革。
从这一刻开始,中国的历史改变了,新时代开始了!
这是人民的愿望,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