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往前追溯屈原的《天问》,初唐的大腕们内心蕴含的宇宙观。
文/ 七彩霞衣
提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为什么要写作?这篇文章从易到难,从低到高,谈一谈我目前领会到的,写作的4个层次。
01 记录生活,封存记忆。
我们每天似乎都很忙,可是回头想想,到底忙了什么?却并无头绪。
每天把自己印象深刻的东西写下来,形成一份生活的记录,之后自己可以回看参考。
一个朋友前阵子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触很深:那些日记的日子,你读日记的时候,好像日子又回来了。而没有记日子,就好像不知道去哪里了。
我自己也有这种感觉,所以我现在每天写东西记日记也算是给自己的生活一个交代吧。
而写作对我来说还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家族记忆和传承。尤其有了孩子之后,随着他们一天天长大。对孩子小时候的记忆越来越模糊,除了几个印象深刻的大事,其他事情都记不真切。
因此我觉得很有必要做个记录,以便以后小孩子问起他小时候,我们可以告诉他:那时你几岁,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妈妈发生了什么事,你自己身上又发生了什么事。算是我送给他的礼物吧!
这也是基于我个人的一种诉求。因为我长大了之后,很想知道小的时候我家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当时的生活状况是怎样的?我们父母他们当时怎么做怎么想?我又是什么状态又是怎么想?发生了什么事?
然而,没有,我对我的童年所知甚少。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有的长辈很早就不在了,你想去探究他们和自己的过去的时候,已经没有机会与他们对话了。
另外一个就是即使那些在身边的亲人,你也没有那么多时间、空间和心情去跟他们谈那些过去的事情。
奇葩大会里有一个女孩谈到父亲,他是80年代的摇滚明星。说第一次听父亲谈自己的经历是在她当导演之后,要拍一部摇滚的纪录片,面向镜头,跟父亲面对面,听他讲自己当年的辉煌。
我当时听着觉着心酸却也感到这也是事实,我们很多人很少有机会坐下来听父母谈他们的过去,当然我们也很少有机会去跟孩子长篇大论谈我们的过去。
“我们坐在高高的谷堆旁边,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这一温馨场景,成了可望而遥不可及的梦。
而文字却可以做得到。我写下来,任何时候,他想读的时候,文字都在那里。
所以我就有这个痴念,想给自己的孩子留一些文字记录。以便他们在成人之后,如有需要,就可以回看自己和父母的当年。我们的故事,我们的心境,我们共度的岁月,我觉得这样很温馨。
02 分享思维,启迪己人。
其实有时候写作不是只是给别人的一种启示,其实也是给你自己的一种启迪。
写作的起初是因为你有一点点思绪,有一丝丝灵感。思路刚开始不是那么明显,只是一个模糊的意念或者一点灵光。
当你把这个这一点,落实到纸上或电脑文档上成文字之后。就会牵出你另外别的思绪,然后你就会接着思考,越来越深入。
表达也越来越顺畅,把你的想法用确切的用文字记录出来。写作是自我启迪的一种方式。
另外,你把写的东西分享给别人,别人读到你的文章也可以给别人另外一种见解,开阔别人的思维。
就像我们会读到别人的文章,无论来自名人还是朋友,他们的观点思想启发我们,开拓我们的思路一样。
我的经历,这些年来,我喜欢跟身边的朋友交流各自的想法和感悟,育儿、世事、教育等等。一番番交流下来,我感到自己影响了周围的人,同时周围的人也影响了我。
那种大家在一起互相感染、一起进步的感觉特别的美好,我就觉得这种写作和分享是非常有意义的。
那种感觉像小的时候唱罗大佑《光阴的故事》:光阴的故事改变了一个人,改变了两个人,改变了我们。
一个人的思维就是可以感染到周围的人的,然后别人再感染别人,直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们都知道现在教育的起源是卢梭的一本书《爱弥儿》,美国黑人解放运动的导火索是美国斯托夫人的小说《汤姆叔叔的小屋》。
历史上会有很多用作品来改变了时代的故事。虽然我知道自己现在能做的很少,影响面很小。但我想用自己小小的一点光去照亮一点点前进的路,这是我的理想。
03 事实百态,人间浮世绘。
这个主要反映在我们看过的小说里,比如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像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国内的《年轮》《平凡的世界》。
用一部小说描绘一个时代,包含那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穷人富豪,无赖公侯,善恶美丑,应有尽有。
当时的风光景色,风俗人情。让我们这些没有去过那个国家,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也能感受当时的社会景象,人情世故。
托尔斯泰笔下的俄国乡村和贵族生活,雨果描写的巴黎夜晚街头,还有那个下水道系统,路遥经过的80年代中国的社会变迁。
他们用文字表达世间百态,不同时代的人间浮世绘。
这种境界是我非常向往的,也是我未来多年努力的一个方向。
04 思接千载,虑及万年
第4个层次就是有大格局和宇宙观。这个层面是我这段时间在听《春江花月夜》讲解,蒋勋现实提到一个观点。
他说:初唐的那一批人和他们的作品,包括这首诗的作者张若虚: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王勃: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陈子昂: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
天涯共此时。
都有一种开阔的气象,他们精神层面空前的扩大了,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宇宙意识,预示着大唐繁华的到来。他们的这种大格局拉开了大唐繁荣昌盛的序幕。
所以我觉得作家应该有那种人站在宇宙洪荒之间前后追问的一种苍凉和开阔,孤独与茫然。
现在回想《平凡的世界》也有一段宇宙观,就是从农村出来考上大学孙少安、少平的妹妹孙兰香,学的是天体物理,中间有一段跟宇宙外星人对话,有点多年之后读到的《三体》的感觉。
一本纪实小说插入这一段当时觉着有点奇怪,后来想可能是作者感受到那种天地无限大的宇宙观,实在没有办法表达,只好那么突兀的插入到小说中。
也就是因为这种感觉,他才能把小说写到如此气势恢宏。
当前很多人都在谈民族复兴,很多人会谈到经济,GDP,出口产值等等。
但是我觉得一个民族的复兴,归根到底,应该是文化的复兴和文明的复苏。
回到自己身上,我觉得社会上的人,尤其的精英群体,需要在眼前的苟且之后也应该有诗与远方的境界。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该往前追溯屈原的《天问》,初唐的大腕们内心蕴含的宇宙观。
讲到这里我感到身为一个文人的忧心和迂腐,我也知道这或许跟当下的潮流不是那么对味。
但我依然固执的认为生活在世间的人们,要有开眼看世界,俯仰天地间的辽阔感。
当前看可能真的没有什么实际用处。但我觉得你真正眼界辽阔了,看人看事对人对己的时候,自然而然就会一种跟之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心境。
再回到写文章,意境开阔之后你再写,文章的境界也会有所不同,所谓文如其人,诚不我欺也。
我想:很多大作家,他们能写出杰作,写作技巧和经验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我自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思维境界,必然是到达了一定的高度,才能出好作品。
所以我觉得每一个写作之人在提升写作技能的同时,也应该在着力提升自己思维层次和思想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