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古人读书相对简单,四书五经伦理纲常,读圣贤书即可。现代人读书就麻烦了,尤其互联网出现以来,知识极大丰富,人与人之间的交互变得复杂,人们只能用碎片化时间读书。有限的时间和无限的知识,这个矛盾如何化解?穷尽一生,也只能读几千本书,难道这一生只能短视而亡?我不这样认为,恰恰相反,在这样的时代,读书有技巧。
时间有限,知识无限,如何以有限对无限?我提出一个观点:每个学科真正有用的理论和方法论是有限的,每个职业,所用到的具体知识、能力是有限的,无限的是时空维度下不同人物事情境的组合。如此说来,我们只需精通某个或某几个领域的理论,方法,然后用它(们)去分析具体情况,根据不同情境调整自己的认知就足够了。把有限的理论和无限的实例结合,把各种学科的知识结合,用不同形式的文体或实践表达出来,理论上可以组合成无限。
现在每个人都可以出若干本书,我想问,这些书都是新知识新理论吗?大家都明白,并不是。大部分书是个人经验的表达,是用现有理论分析社会的个体认知,如果有创新,那是用不同的知识体系不同的视角、案例推出了一个或已经被证实的观点,或补充了新情境下的认知,让认知更丰富全面深刻而已,本质都是具体理论方法的运用,是用理论和方法去经验无限的情况推出的新经验而已。我们学习基础理论,本来就是用它研究未知和无限世界的,研究过程中使用的普遍的研究方法也是有限的,这样就明白什么最重要了吧?
我认为,每个学科基础的理论体系,理论方法,论证方法必须学,经典案例分析可以掌握,学完这些,已经够了,然后可以泛读学科内各种文献,经验体验社会各种未知,用习得的知识框架和方法去分析新问题新情境。一旦得出正确结论,是对原有知识的巩固和认可,如果发现找不到出路,说明新问题超出习得的理论方法界限,这时候需要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方法论,这时知识结构会更新,是学新知识的过程。我并未否认多读书,我提倡在基础理论扎实的基础上多读,多读是用别人的经验丰富巩固已习得的理论知识,把它变成知识网,知识树,变成立体知识,这样在面对各种情境时,能快速度找到应对方略,这样的读书才有效。
按照我上面的认知,我们聊一聊读什么书,如何读书,读完怎么用。我们都系统化学习过,本科以前学的都是基础,虽然每个学科都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说实话,大学及以下的教学把这种系统的学科拆解了,以至于很多同学零零散散获得一些基础认知,并没有大的学科框架,比如经济学,政治学,社会科学,心理学,成功学,历史学……我问,每个学科是一种什么样的学问?它们有哪些具体的理论和方法论?学会能解决哪些宏观或具体的问题?如果不能回答,那你只读了每个学科内的一部分经典知识,没形成学科理论体系和分析问题的方法论,所以,读得太浅。我又问,让你对任何一件事,一个问题,一种现象,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能评论三五分钟,找出若干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论对应,能么?如果不能,说明我们还欠缺很多。
那么好了,比如经济学,经济学有那么多门类,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每一种有哪些大理论?适合分析哪些问题?有哪些经典分析方法?在社会现实中的经济频道,经济刊物,日常的经济现象中,那些人是如何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的?这样看问题就简单了,如果我们把经济学相关理论掌握了,再读大量的相关书籍,案例,杂志,报纸,网文,电视节目……根据亲身经历的生活日常,我们发现,原来这些理论确实是对的,在身边无时无刻不在应用,它如此高深却又如此贴近生活,我终于明白经济学是什么怎么用了,这时候,你对经济学有了属于自己的认知,它已经能指导你的基本生活和工作了,成为一种工具。有了这样的认知,再看相关书籍,轻松,有趣,能看懂,能反馈,能补充新认知,如果书写得比较浅,你看一眼就懂,那就丢掉,效率就高了。
所以,先搭建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框架吧,只有理论扎实了,才像获得了高级内功心法,而不是只练习花架子。不要轻信那些独孤九剑式的神秘绝招,在基础知识面前,所有的技巧都得颤抖,一力降十会就是如此。我们要读经典,打基础,这是个苦差事,要系统化读书,精读深读,不能泛泛读之,这个过程别人可以给我们指引,但根本的路要靠自己。比如,好老师可以给我们梳理框架,知识体系,让我们最快入门,真正融汇贯通,还得自己亲力亲为。在具体读的时候,可以带着目的读,可以先看目录宏观掌握每本书的框架,可以做笔记,画思维导图,你所知道的帮助读书的技巧都可以应用。可以写读书心得,可以用其它知识论证现在的理论,可以联想……只要有收获,都可以。一定要有宏观思维,把它当成一个学科大类,知道它在这个学科中的位置,不要孤立读理论,并且多联系案例,联系案例越多,读的越通透,越有趣。
任何一个学科基础理论是有限的,常用的方法论也是有限的,掌握这些有限的东西就够了,无限的是时间,是各种案例,一个理论可以有上万个例子佐证,可以有数十种表达方式和文体结构,理论扎实之后,多读多练很快就精通了。我在考研期间曾经研究指定的经典书目,同类经典只需精读深读一两本权威,再看其他同类的书,太快了,有时候看看前言目录,随便翻一下差一点,一本书就吃透了,这就是专业化训练。同一类型的书籍,框架或许不同,例子或许差异,视角和论证方法有差异,但解决的基本问题或许是相同的,在读的过程中只需看根本理论和论证方法,例子一眼瞟过,一章无非在探讨一个问题,用了大量的案例论据论点论证方法,这样读书,学的是方法,而不是具体知识点,想不快速都难。小说类,无非是手法问题,折射社会现实问题,娱乐可以,长知识来说,有限。
关于读书后怎么用,我是推崇方法论的,我认为知识一定要会用。读书过程中要善于联想,要学会建立知识链,把知识与知识之间链接起来,形成活知识。我们联想的过程是情境模拟的过程,模拟现实情况,试图运用它解决某些具体问题,虽然没具体操作,这种联想已经在某种程度实践了。一个知识用在不同情境可以分析不同问题,面对同一问题是否可以用不同理论分析?思考的本质是思维运动的过程,思维可以发散,可以聚焦,最终达到贯通。如何算知识融会贯通了?就是各类学科的知识的基本框搭架建得差不多,每个学科的框架有重叠,重叠越多,知识贯通越多,没有其他好方法,只能多读多思考,多实践。我倡导学以致用,提倡以项目制为教学,学会马上应用在某个项目中,去解决具体问题,如果真有这样的项目或实践机会,学生可以直观体会各种知识的不同运用,效率效果会很好。
读书是个人修养问题,学以致用的活知识是我们面对社会的基本工具,所以,要区分修身养性的个人修养之书和工具类技术类、方法论类的书,理论和方法论要仔细区分,这样在读书过程中就不会迷茫了。个人修养的书能陶冶情操,让我们懂得真善美;理论之书教给我们一种思维工具和方法,让我们更透彻认知社会和人心;工具类技术类方法论类的书,让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有一技职能,能解决具体问题。书没好坏,有什么需要,就读什么书,有什么兴趣就读什么书,读书无禁忌(黄赌毒等就不要专门读了,上瘾伤身,无用),只要思维层次积累够了,读啥都快,这就是我二十几年的一点体会,仅供参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