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帘里透着微光,摸过手机点开学习强国。
8点50分。
还是起来吧,最近总想着写点什么。
白开水倒进玻璃杯,打开笔记本拉开窗帘,来吧。
1.
其实就写文章这个事情,小源和我讨论过。每当我洋洋自得地让她看我的“大作”时,她都有点“嫌弃”,因为我写的东西大多都是有感而发想到哪写到哪,但忽略了前后逻辑和整体结构,所以显得很没有章法。
好吧你说得对,这篇文章我会注意一下结构尽量不要太散。
做人要规矩,行文要规范哈哈。
我是喜欢写点东西的,因为文字能够让我更好的表达出我所想所说的(还不是因为我嘴太笨了……)。
我经常想以后生活中最美好的样子,大片大片的阳光洒落阳台,安逸的周末午后,你坐在摇椅上看着书,我抱着笔记本敲着键盘,写作和读书都能给人一种感觉,岁月静好。
但现实应该……是大片阳光洒落阳台,安逸的周末午后,拉上客厅纱帘,你坐在沙发上吃着夹心卷追剧愤愤然地骂着盛淮南,我坐在旁边吹着空调啃着冰西瓜伸着脖子说快快给我也看看——啊,洛枳真的是太好了。
这样的岁月,好像也挺好的哈哈。
我经常劝小源也写点什么,把她的想法记录下来。我说你不写点什么真是文学史上的一大损失哈哈哈,小源却高冷地说:
很多东西自己去体会就好了呀。
厉害厉害,希望我有一天也能有这样的高度。
2.
最近买了很多书,小源曾说我读书功利心太强,所以现在我读书的方向发生了改变。
以前我总是喜欢读类似怎样做才能更好、你要学会怎样怎样、这个社会是个啥样的、人们是啥样的等等这一类书,这一类书有个特点,就是作者告诉你,是什么,怎么做。
我曾希望从中学到技巧、提升能力,殊不知这样会使我越来越不会主动思考。
真正的好书,能让自己有所思考和感悟,自己体会出来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一部分。
前一阵子看麦家的新书《人生海海》,看完当晚就失眠了。辗转反侧想写点什么,又不知道从何写起。小源说的没错,有时候真的是无法用文字来形容当时的感受。
后来到凌晨三点我忍不住在书的扉页写下:
愤怒痛恨,唏嘘不已,感慨动容。在赤裸的人心人性下还能看到光芒,在绝望中还是诞生了幸运和希望。人生海海,这便是生活的真相。
昨天我又问小源关于这本书,我觉得她说得真好:
有因必有果,人生海海,有着谁都想不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的复杂性,但是你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将影响到今后的人生,所以每个人人生的宽度和广度,都要看自己的选择。
另一本书《月亮与六便士》,我觉得斯特里克兰是实现自我价值的一个极端,是灵魂凌驾于躯体之上的自由。月亮还是六便士?每个人有自己的活法和选择,但最怕的是这一生都有如行尸走肉般浑浑噩噩。
我一直认为斯特里克兰又可恶又伟大,但现在我改变了看法,只觉得他是一个伟大的人。他的极端其实是时代所迫,在当时的年代,追逐梦想是可笑的不被理解的,所以只能通过这种方式冲破生活的枷锁,堪称壮举。
而在如今这个思想进步、条件更新的年代里,我们完全可以自由追寻自己的梦想,梦想和家庭甚至工作都不冲突,实现起来要轻松很多,我们又有什么借口不去坚持梦想呢。
“你不觉得最后群星璀璨下站在甲板上迎风破浪的那个男孩要比客厅里那个为固化阶级而循规蹈矩的男孩要可爱多了吗?”小源说最后这两个孩子的对比是全书最让人震撼的地方。
是啊,心怀梦想的样子一定是最可爱的。
3.
“日子就这样一点一点地过下去。”同事感叹道。
这是一句歌词,下面是“习惯了生活不会发生大的欢喜,若是还有漂泊的力气,已值得感激。”
生活,工作,社交,会充实会焦虑,有开心有郁闷,在哪都是如此。我一直喜欢罗曼罗兰的那句话,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虽然我们暂时在经济上并不富有,也没有足够经验,但这不影响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和向往。期待会像换酒书店和我们同龄的老板和老板娘那样洒脱而快乐,向往拥有摄影师燕子那样精致且自由的生活。
真好啊。
其实生活就是要多走走多看看,远的地方有很多都值得一去,近的地方就市内还有不少地方没去过,特意办了旅游年卡,可就连近在咫尺的二郎神公园,前一阵子才第一次去。
想去就去,说走就走,正是生活最精彩之处。
上上周连云港之夏,这边狂风阵阵大雨滂沱,那边乌云密布雷声滚滚。
小源说还去么,我说来吧。
积水漫过半个车轮,雨水打湿裤腿,我们汇合的时候竟然雨过天晴。好吃的猫儿面吃了一半,就匆匆忙忙赶公交。车开得太慢,于是每个路口都期待着绿灯,好不容易到站,却已经晚点,怕赶不上检票又是一路狂奔,把路边的商贩和卖票的黄牛都甩在了身后。
大雨过后的连云港之夏,真开心。
世界太大,很多地方都想去。
听说渔湾的溪水很凉,听说老街的夜景很漂亮。
“听说那里的课堂都在帐篷里,听说那里的荒沙寸草也不长。”
去远方吧,年轻即出发,生活应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