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中国家庭工作日做饭时间少于30分钟,平均晚餐用餐时间少于20分钟。外卖变成主流,做饭倒成了奢侈。
葩叔做了一次吃饭小调查,想了解不同年龄、不同社会角色的人对于“好饭”的认知。一顿好吃的饭,在一千个家庭中,就会有一千种不同的味道。
过年了,在外漂着的你,#回家吃好饭#吧。
新年,便是让每个在外瓢泼的我们,义无反顾投入春运大潮,路上有惊喜,有期待,也有狼狈。人流车涌中,我们回家,团聚,吃饭。
说起吃饭,葩叔最近做了个调查,在收到的128份问卷回答中,每天吃米饭的人数只有不到半成。
会自己在家煮饭的就更少了,有39.06%的受访者均是每周会点上3-5次外卖,觉得平时学习、工作忙,吃饭“对付对付就过去了”。
但又有超过70%的受访者,表示更喜欢吃自己做、或自己父母做的饭菜。
一碗香喷喷的白米饭早早就在每个中国人的味蕾里埋下伏笔,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味觉印记。
首先,先跟大家分享一个来自央视的多年前“你回家吃饭吗”的街头采访,真实又搞笑(正经版)
央视街头采访遇到的神人神回复,简直防不胜防啊
接下来,葩叔分享一下,几位出生于不同年代的问卷填写者,在他们的生活中,一碗米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还在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活和人生。
"
“在学校食堂吃到一碗口感软软的米饭时, 我还是会忍不住想到爷爷坐在饭桌旁边,抿着嘴、用假牙努力吃饭的样子”
——丁丁,20岁,甘肃兰州
"
读书的时候,最开心、最幸福的事就是在早晨的最后一节课肚子饿的咕咕叫的时候,脑海里想象一下中午妈妈要做的番茄炒蛋,行云流水间仿佛很快就能下课一般。
一到放学时间,飞奔回家里,路上都顾不得跟同学多聊些。迈出电梯门就能闻到米饭的香味,一股脑冲进厨房看到锅里面翻滚的、跳跃的、色泽金黄的炒鸡蛋!
妈妈做番茄炒蛋,最后总会将锅底浓郁的汤汁儿分到我和弟弟的碗里,每次我俩还要比较谁碗里的汤汁儿更多一些。配上妈妈做的番茄炒蛋,这才是我心中最完美的米饭!
如今我一个人在外面读书,有时候会想尝试做出妈妈那样的番茄炒蛋,想做出妈妈的味道,可是试了很多次也是徒劳。
这种美味,定格在了我的记忆里。
三年前,饭桌上开始少了一个人——爷爷。虽然饭好像还是从前的样子,吃的滋味儿却不一样了。
我记得爷爷的牙口一直不好,所以以前妈妈会煮两锅饭,一锅硬一点的,一锅软一点的,专门给爷爷吃。现在妈妈不用煮两锅饭了。
有时候,在学校食堂吃到一碗口感软软的米饭时,我还是会忍不住想到爷爷坐在饭桌旁边,抿着嘴、用假牙努力吃饭的样子。
"
“人真的是很矛盾, 克制了口腹之欲后会不开心, 敞开了吃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更会抑郁。
健康的身体,只有认真吃饭才换得来!”
——小蜗牛,28岁,北京
"
初中以前不怕胖,可以一次盛满满一碗,东北的炖菜总是有油汁,和着米饭一起吃特别香。也许当时的那碗饭口感并没有好到离谱,家人做的饭也时干时软,但是因为可以不加思索地吃到够。现在想来,仍显得格外满足。
长大了之后呢,开始为了保持身材克制食欲,不敢吃太多油炸花生米。粗粮成为主食,什么都不加的大米饭极其偶尔才吃一次,每次量也只够吃两口。
最后发现人真的是很矛盾,克制了口腹之欲后会不开心,敞开了吃看到体重秤上的数字更会抑郁,最后在翻来覆去折腾中纠结和痛苦。
这两天,我开始重新在主食加入让人魂牵梦绕的米饭,主动迎合自己的“中国胃”。其实也许太过极致的健康也会让你的身体状况走向极致。所以现在,我觉得大部分健康+偶尔满足自己的状态才是最让我满意的了吧!
"
“我可以说是太习惯米了, 把它当成空气一样的存在。”
——吴小姐,33岁,广东广州
"
粤语里有句话叫“唔臭米气”,也有写成“唔凑米气”,就是不接近米气、没闻过米味道的意思。这句话是想要比喻这个人还不怎么懂人情世故,有点幼稚。
因为我们都知道,刚刚出生的孩子先吃奶,然后再开始吃粥和米饭的。一个人要是米味道都没闻过,岂不是还是个婴儿吗?
这句话大概也可以明白广东人心目中对米的重视程度吧。我从小就吃各种米制品,白粥、肠粉、米饭。我可以说是太习惯米了,把它当成空气一样的存在。
直到后来我一个人出国,去英国读书了。大家都知道英国没什么食物是真的,我读书的地方是一个英国海边小村,更加没什么餐厅。我这个人又懒,从小被擅长做饭的父母照顾得好,一点做菜技能也没有,也不喜欢。所以到了英国,就每天吃意粉、速冻饺子、汉堡度日,无好无坏。
我记得刚去英国第一年的春节,我发烧感冒了。英国看病就是这样,需要预约。留学生的话就到社区诊所去约医生,约不到就等着,等到医生来看病了可能自己也好了。我那时候也是没有立刻约到医生看病,就只能自己一个人在宿舍里躺着,望着天花板,心里就想喝一口我妈妈煮的又软又滑又香的白粥,简直太想了。
"
“一碗饭如何才能吃得有滋有味?
那是一家人在一起闹哄哄、热腾腾的味道。”
——顾先生,41岁,上海
"
我记得我小时候是不太喜欢吃米饭的,因为那时候的米不像现在的米,都是软软的白白的,很容易入口。记忆里,小时候家里吃的米有种米壳没有脱干净的、硬硬的。而且每天吃的也并不是新鲜大米,有时候是陈米,有时候是新米和陈米混在一起煮的。
上幼儿园时,我不吃米饭,于是我妈妈就给我做“糖泡饭”,就是把煮好的米饭泡些开水,加一勺糖进去,我才愿意吃。后来我长大了在国外吃到一种叫“米饭布丁”的食物,是用牛奶煮米饭,加糖,一下子就让我想到小时候我妈妈给我煮的那种食物。挺怀念的。
有一次我太太,那时候还是女朋友,在家煮了一回饭,让我觉得特别好吃。
那时候一个人住很久了,大部分时候又都是去便利店吃快餐或者下馆子,突然有个姑娘来家里煮了碗热腾腾的饭,怎么能不好吃。后来,就把这姑娘娶回了家。
如今,我们有了孩子,每次我下班回家,看到她下了班还要在厨房里忙碌的样子,我就带着女儿一起进厨房试着帮她打打下手。女儿现在已经会淘米了,我也学会了怎么用电饭锅快速煮出一锅饭。倒觉得,这一碗饭吃得更有滋有味了,那是一家人在一起闹哄哄、热腾腾的味道。
"
“三代人生活,大家大到生活习惯不一样, 小到对一碗好吃的饭的要求也不一样。”
——老徐,63岁,江苏南京
"
要光说米饭的话,我小时候,家里前后都是农田,一年两季水稻,用钢盅锅子煮、用农村的大铁锅煮,出来的饭,喷香油亮,那真的是好吃,什么都不用放,光吃饭就香。
那时候吃饭,都是一大家子吃。肉要靠抢,连最后的汤汁也要靠抢,但越是抢来的就越是好吃啊、越香啊。现在的孩子们可能从来不会饿肚子,选择也多得不得了,但是他们可能也少了我们那时候好不容易吃上一口肉一口饭所产生的那种巨大的满足感。
这种享受美味的记忆,是长大之后吃再多好吃的都没有办法替代的。
如今,我和老伴住在女儿家里,我们一家六口。虽说也是一大家子,但是能凑齐吃个饭可真是不容易。
女儿女婿工作太忙了,今天这个加班,后天那个应酬,看着他们天天吃外面的饭菜,真是让人操心。好不好吃在其次,外面的食物油大、口味大,哪里能有家里的饭菜吃得叫人安心、舒心?更何况他们一边吃饭,一边还要社交、要谈生意、要玩手机,能好好、专心吃饭吗?
难得一家人在一起吃饭,还需要满足每个人的口味,要多样化——这饭吃得可叫一个麻烦。
三代人生活,每代人经历的事情不一样,大家大到生活习惯不一样,小到对一碗好吃的饭的要求也不一样。但老伴儿总还是说,就算麻烦,也好过天天放他们在外面吃,或者叫外卖,或者在家有一顿没一顿吃零食。
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饭,才算是一个完整的家啊。
在葩叔这次的问卷调查中,受访者心目中对一碗完美米饭的标准各有不同:
每一碗被端上桌的米饭都来之不易,背后凝聚的是做饭的人对一个家所付出的时间和爱。
人间烟火有千万种盛开的姿态;每家每户的那一碗好吃的饭,自然也有千万种味道。能够满足我们当下人的生活节奏和方式,真正让我们能够花比较短的时间、少的精力,却能够借此找机会好好坐下来吃一顿安心饭,才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一碗好米饭真正的需求。
“声明: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图片来源于互联网,部分内容来自新浪微博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英葩”还有精彩的内容等着你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