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巍,怎么就成了“流浪大师”?

一个上海人,流浪26年,蓬头垢面。

他每天主要就是捡垃圾、买书看书,《左转》、《论语》等名著信手拈来,谈吐不凡。

这种冲突剧烈的画面一出来,立马引起大片关注。

离开自身的社会利益关系网,流浪自谋生路、每天看书,如同隐士一般:

这似乎打开了我们内心对自己生活的另一种向往——这是一种我们想过又不敢去尝试的活法。


自我们来到世上,我们经历了什么呢?

小学之前,努力去赢得父母的认可和喜欢。

小学、初中、高中一路走来,努力赢得同伴、老师的认可。

上大学,努力赢得爱人的认同和喜欢。

工作以后,努力赢得同事、上司的认可和肯定

然后,结婚生子,我们又会用自己的伴侣、小孩去跟别人比较,赢得一种叫优越感的东西。

所以,我们的一生从生到死,都绕不开比较,也绕不开优越感的魔咒。

我们之所以平庸,因为不断地走出一个“欲望围城”,又进入一个新的“欲望围城”,一辈子入入出出又出出入入。

沈巍遗憾的是他没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他明确地意识到了这一点。

而很多人根本就没意识到,自己所做的一切,要么欲望驱使,要么被社会关系绑架而不得不做,而“社会关系”背后,其实就是自己欲望的满足。

有一句话叫:“心为形役不自由。”

需要的越多,依赖越多,欲望越盛,也越不自由。

那些“拥有”很多的人,爱情、友情、工作,房子、车子以及各类消费产品等等,他们用这些东西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展示了自己的优越感,满足了一直以来的欲望,但他们也进入了一个陷阱:

这些已经拥有的东西,他仰赖他们、没他们不行,而且无穷地“更新换代”。

这个时候,人本身到头来只是在做一件事,就是:赚钱,然后用赚的钱去“喂饱”新生成的各种欲望,如此无穷循环直至身体消亡。

因为那些东西一直在那儿等着呢,你有多仰赖那些你拥有的东西,也就有多仰赖自己的工作。

这会让自己感到不自由。

而这时,发现,还有人就过这么简单的生活,还谈吐非凡。

然而,他们终究不可能去过那样的生活。

沈巍说他非常喜欢甘地,自愿过苦行僧的生活

而事实上,沈巍也是不得已才过那样的生活。

在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他自己说的:“我原本以为像我这样的人可以为社会做一番贡献,但怎么也没想到会沦落至此。我从小受儒家教育,想做个政治家。坦白讲,我想做官。”

说实话,他也有自己的抱负,对于现在的生活,他很满意,但也是有无奈和遗憾的。

他过上流浪的生活是因为家人和邻居的排斥,而原因也自然是她喜欢“捡垃圾”。

其实,对于“捡垃圾”,他一直表示这是他的价值观和理念。

但我觉得,这是对他童年经历的一种回应。

怎么说呢?

沈巍的小时很喜欢画画和历史,也喜欢看各种文化类的书。

但他父亲极力反对和打压,以至于,他通过捡垃圾去买自己喜欢的书,到了晚上,等父亲睡着了,才偷偷去看。

而辛苦考上大学,要知道将近30年前,上大学的人凤毛麟角,但他父亲逼他选了他不喜欢的审计专业。

他后来讲到,父亲在临死前非常懊悔。

我想,童年的经历给他造成的影响是巨大的,而“捡垃圾-卖钱-买书-看书”这样一个过程,对他来说就是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能给予他巨大的情感支持。

其实说实话,他经济造就独立了,哪怕是现在:

简单计算一下,他父亲留给他的遗产有十几万,加上原单位每月2000元,发了26年,也就是62万多,加起来差不多72万多,你说在经济上,是完全不缺的。

而这种生活给他的,其实是情感的支持,是对童年经历的回应。

对现在的生活,他是满意的,但远不是理想,是他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


所以,当我看到很多网红情绪激动地围堵这这个“流浪大师”的时候,我眼泪一下流下来。

也许他所选的生活只是疗愈自己的心理创伤,而其他人却在消费他、利用他。

在他看来,这群消费他、利用他的人“拿他像猴一样耍”,而且“没文化”。


我不能说其他社会氛围要比中国好多少,但是,现在的中国人,不懂得尊重,明明是利用别人来满足自己的需求,还冠以膜拜大师的名头,显得自己很崇高一样,却连起码对人的尊重也没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