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是否和我有过相似的经历,在同龄人面前谈天说地,在长辈面前默不作声,还要被七大姑八大姨说内向,太沉闷……
在家总是被老爸老妈教训不会聊天,灌输着“有张好口条走遍天下”的思想,而我总是心里偷偷翻白眼,不以为然。
我以为我只是不会和大人聊天,后来发现,我是真的不会说话,不止我,我们年轻人,太不会说话。
最近“尬聊”一词很流行,明明是很尴尬的时刻,却因为一些明星,反而被粉饰的有些萌萌哒,说起“话题终结者”的明星,白敬亭首当其冲,被很多媒体人调侃“注孤生”;三小只的易烊千玺也时常因为一些语句让画面尴尬冷冻;最近被亿万网友“原谅”的鹿晗也常常一句话堵死主持人,这些尴尬的时刻,因为明星的缘故,很多人觉得是耿直是可爱。除却明星,甚至以说话生存的主持人也会偶尔不专业,硬性尬聊,papi酱也曾做了一支视频反映尬聊现象,好评如潮。
说真的,我们真的太不会说话,无关学历、身份和职业。
在最近一期《开讲啦》节目中,邀请了八一勋章获得者,中国空军英雄试飞员李中华,在李部长演讲完毕后,有提问环节,其中一位来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青年代表让我印象深刻,除却她是北航首批女飞行员的身份以及强大的速记能力,她的说话方式让我看到了很多年轻人存在的问题。
一开始,青年代表就大胆的向李部长提出了速记挑战:“……就类似于一个真心话大冒险,我赢了就问李部长问题,我输了,他就问我。”在一个节目里我不知道是否提前策划好的,但即使是私下的场合,这样的说话方式也略有些突兀。发出的挑战还没有征得对方的同意就开始进行,当然这样速记的能力也许是必备的技能。作为一个晚辈,向前辈请教问题这是人之常理,然而,面对一个陌生的晚辈,是否有值得问的问题去问呢?
挑战的结果是青年代表赢了,如愿以偿的问到了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否则我真的想象不出李部长赢之后会问她什么问题。青年代表的问题是:飞行体验最差的飞机是哪一款?提出这个问题后,主持人直接说:“这得罪人的,这个问题。”当时现场也坐着飞机制造厂的人员,李部长一开始想要巧妙地避开这个问题,然而青年代表更进一步追问,无可奈何下李部长给出了答案,却没有将飞机的缺陷归罪于设计师,而是飞机自身的特性。
也许很多人觉得这样的提问才有亮点,有话题性,但不是只对李部长一个人带来了尴尬,紧接着的青年代表恰好是飞机制造厂的人员,而北航代表得到的“答案”恰巧是他们生产的,青年代表说:“听到您的答案,我现在觉得很尴尬。”
短短七分钟的时间里聊天竟然尴尬了三四次,即使在节目里,即使著名高校的学生,也会出现不会讲话的时刻。尬聊真的一点都不可爱,我们也真的需要舒服的聊天。
前几天看了一个关于说话的视频,里面说:“在中国社会,凡是把话讲的很清楚的人都非常倒霉。”乍看似乎觉得中国人弯弯绕绕,当然我们的特点之一就是含蓄。但我对于这句话是认同的,而我的理解是:把话说透就意味着提前终结话题。一段舒服的享受的对话、聊天必定是思维同步、思想碰撞的过程,它需要时间来展开来体现,而一旦说透了,就没有继续深入讨论的欲望了。
很多人说,我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啊,就是不会拐弯抹角的说话啊,的确,我们一直说着真实的话,从不掩饰,然而真实的话不一定妥当,而妥当的说话不一定就是拐弯抹角、弄虚作假。办公室里,老板打电话问你,有事吗?你犹豫了一下回答:“没事。”老板可能会觉得你无所事事;你犹豫了一下回答:“有事。”老板也许觉得你架子很大,这两个回答也许都是真实的,然而却不是最合适的,老板问你有事没事,重要的不是你的回答是什么,重要的是他也许需要你帮他做些事,所以,我们要学会讲第三种话。
什么是第三种话?老板:“你现在有事没事?”我:“老板我马上来。”
第三种话不是含含糊糊,而是让对方没有办法得寸进尺。
年轻人,该学会好好的说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