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投资中的锚定效应
和朋友偶然聊起大运边上的某楼盘。
“真没想到,那个户型89平的二手房居然能卖到550万左右了,单价都超过6万了!”朋友有点愤恨的说着,话语中透露着遗憾和意外。“想想那时候,看过一套非常好的楼层,装修也非常舒服,卖360万,虽然很喜欢、咬咬牙也买得起,但还是错过了。哎!”
“那为什么会错过呢?”我不无关切的问道。
“还不是觉得贵了!以前看那里的房价,这个户型才卖200多万!原以为从200多万涨到360万已经非常高了,谁曾想到后面还能再涨到500多万呢!”
“这个小区我真的好喜欢,地段就不用说了,小区规划和整体品质,都是我喜欢的类型。可惜呀,现在这么高的价格怕是很难买得到了!”朋友为自己的判断失误而懊悔不已!
“没事了,错过就错过了,努力攒钱,说不定哪天又买回来了呢!”我淡淡的宽慰他,内心却陷入了思考:同样的房子,为什么朋友觉得360万已经非常高了,可后来还有人愿意花500多万来买呢?
也许是参照对象的差异。
朋友参照的对象是:哦,原来才卖200多万,现在都360万,那肯定是很高了。可500多万买房的那些人并不这么看:我买这套500多万的房子是整个小区最便宜的呢!隔壁小区品质不如这、配套不如这的,也都卖到这么高的价格了。我买这套,不但不贵而且还捡了便宜呢!
朋友锚定的是过去的价格,静态的看待这套房,原来200多万,那时卖360万一定是贵了。殊不知,房子本身是没有变化,甚至还越来越旧了。可是依附于这套房子的配套是越来越好了:旁边新建了重点学校,规划了地铁和商业区、公园和购物中心等。这套房子能享受到的城市和生活服务是越来越多了,这正是这套房子从200多万上涨到360万,乃至后来的500多万依然有人愿意买的最根本的原因。
因为价值提升了,房子的价格自然就上去了。
至于这些配套和城市服务的价值,的确难以用价格来衡量,但类比同样享受类似配套和城市服务的户型或小区,这套500多万的房子是性价比最高的。这正是那些500多万买依然觉得捡到便宜的人的心态。
是的,锚定对象的不同,决定了我们在投资决策时对同一件事情的衡量天差地别。
买房如此,股票投资亦如此。
有多少人曾捶胸顿足:某某股票30元左右的时候我想买,可是一想到原来才20来元就觉得有些贵,谁知道后来又涨到60多呢!是啊,要是早知道该多好呢!你把锚定的对象建立在静态的价格对比上,哦,原来20,现在30那肯定是贵了!殊不知:企业的经营状态越来越好了,原来20多的时候可能是亏损的,30多的时候已经盈利了,而60多的时候正是企业盈利倍增、经营效益高速增长的时候呢!如果你把锚定的对象建立在对价值的合理分析上,也许原来的20元的价格正是最贵的时候,而现在的60元正是最便宜的时候呢!
我们在投资行为中,能走出简单的价格对比的迷雾,建立合适的锚定对象,将决策行为建立在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就能够更加理性的分析、评判出投资目标的价格是否合理。
同时,也正是由于其他人非理性的分析,将投资目标的锚定对象建立在简单的价格评判或其他不合理的评价标准上,才导致投资目标存在明显低估或高估的可能性,而这也正是理性投资者能够获得超额投资收益的好时机!
比如在股票市场,正是因为从众者甚,大部分人没有建立合理的锚定对象和评价标准,而是受市场情绪的影响、过度的悲观或乐观,才导致同一只股票、甚至经营业绩无甚大变化的情况下,在牛市和熊市中价格、估值会有几倍、乃至十几、几十倍的差异和波动。正是这种差异和波动,给了投资者获利的“想象空间”,这也正是投资市场的魅力所在。
备注:原文首发于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