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上,像个等待着投喂的宝宝,等着着老师的“大餐”。今天讲的是《官员与商人的段子》,讲的是一个商人说,没有拿钱办不到的事,结果商人拿了三千万,用两周的时间让官员把天安门上的头像换成他爹的。两周后,商人一看,还是原来的头像,于是很生气地找到官员,结果官员从抽屉里拿出一个身份证和一本户口本,结果把商人的名字换成了毛岸英。
从这个段子不难看出,做事一定要有明确的目标。凡事只要盯着目标,总能够找到实现目标的道路,因为条条大路通罗马嘛!
那么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如何来应用,从而来指导我们的生活呢?
先从思维这个角度。我们首先要清晰思维是如何形成的。首先是我们的视觉、听觉或者嗅觉,让我们认识了事物的个别属性,对客观物体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物体所产生的各种感觉的组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应。
知觉是各种感觉的结合,它来自于感觉,但已敢于高于感觉。无论感觉还是知觉,它们认识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现象,属于感性阶段的认识。所以,感觉比知觉更重要,越低级。越重要。
记忆反应的是过去的经验,因为有了记忆,我们就能把过去储存在大脑里,需要的时候可以把它们提取出来。这样,人们就能把过去的经验和当前的经历加以比较,由表及里、去粗取精,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进入理性认识的阶段,这个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
敲重点,思维是如何形成的,就是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有没有感觉很熟悉,对,这就是认知的外延。认知是一种心理过程,而认知过程又是心理现象的一种,心理现象就是心理的外延,所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都是心理。
看到这里,我们是否更加清晰了,无论是感觉还是知觉,还是记忆,都会对思维产生影响。就重要性而言,感觉>知觉>记忆>思维,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一再强调感觉,强调体验,大抵就是这个原因了。还是那句话,越低级,越重要。
至于感觉对思维的影响,你要让我举个例子,我觉得暂时还做不到主要是怕把你们带沟里,不用怕,我欠着大家的,一定会还的!
第二个点就是目标。看完这篇老师的《最喜欢的段子》,我的脑海中立马出现一句话:以目标为导向。
只要确定了目标,我们就可以找到无数条通往目标的道路。在心理学的临床上,我们可以进行开创性的指导。
比如一个焦虑的患者,想消除焦虑,我们首先先解决他的冲突。首先让来访者承认,之所以焦虑,就是因为觉得自己不应该焦虑,而实际上控制不住焦虑的内在冲突。那么来访者承认了自己就是焦虑,是不是内心就不冲突了,解决了冲突,问来访者一个焦虑的人自己有焦虑,是不是正常的呢?
承认了焦虑,就相当于让来访者过上尽管焦虑但是属于正常的生活——不再冲突。这与不管毛主席头像而换户口本,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焦虑到底正常与否,不在于焦虑本身,而在于行为。一个本身各方面都优秀的孩子,你焦虑,就有些不合适了。同样,一个各方面都不行的孩子,焦虑是正常的,不焦虑才是问题。所以,判断一个人行为正常与否,不在于行为本身,而是谁在做,在什么环境下做。
比如夫妻两人在家,可以有很亲昵的行为,但是守着亲戚朋友,就不合适,抖音上不是有很多这样的视频嘛,尴尬至极。
比如孩子写作业,身体健康的时候写就是正常的,孩子已经高烧不退到迷糊了,还让孩子写,那就不正常了。
这种正常,就是没有冲突,尽管依然焦虑,但是解决了冲突,内心的焦虑就消减一半了。
所以,目标是明确的,方式是灵活的,在临床上,以有效为我们的最终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