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足够好的妈妈
小鸭子上楼梯视频
看完视频我们从鸭妈妈身上看到什么?,有哪些启发?
视频中鸭妈妈至少有两个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首先是尊重孩子发展的不平衡,不管是第一个爬上楼梯的还是最后一个爬上楼梯的都是一样的陪伴,耐心等待。第二情绪稳定,不急不躁信任支持孩子,让孩子自己体验相信孩子都能克服困难。
英国精神分析学家唐纳德·温尼科特提出了“足够好妈妈”(good enough mother)的概念,0分100分60分妈妈哪个是足够好的妈妈呢?举个例子比如:你带着一个2岁左右的孩子去参加一个活动,你和好友在亲密交谈时,孩子爬到了一个窗台上下不来了,哭喊着叫你,这时你会怎么做呢?1.100分妈妈。你赶紧跑过去安慰孩子说宝贝别怕妈妈来了,接着把孩子抱下来。2.60分妈妈。你赶紧跑过去安慰孩子说宝贝别怕妈妈来了,你是怎么爬上去的,自己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下来在妈妈的帮助下孩子自己爬下来了。3.0分妈妈。你赶紧跑过去指责孩子告诉你别乱跑,就是不长记性,下不来了吧,你那些本事呢,活该。显然第二种是足够好的妈妈
60分妈妈意味着让孩子体验安全和危险,也体验失望情绪,但没到绝望的状态。孩子相信在我最糟糕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帮我。60分妈妈也就是一个能够让孩子去体验的妈妈,敢于放手的妈妈,并且和孩子保持一定的“间隙”的妈妈。这里面包含着对孩子的信任。
二,教养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我们教育孩子的目标是希望我们的孩子进入社会成长为身心健康,认知优秀,和社会良好互动,有幸福感的心智成熟人。
下面这个图是人社会化的不同表现
我们刚出生是“内方外方”状态:是尚未开始社会化的,以自我为中心,想哭就哭,想笑就笑,认为外面世界皆围绕着自己转,有万能感。
随着逐渐长大成人踏入社会我们大多数人会是“内方外圆”状态,这是正常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内有一定之规,外有圆融之道。既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个性,又懂得灵活变通。外柔内刚,既不失自我,又能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遵守好社会规范。比如我们在单位被领导批评了,我们不能去把领导打一顿骂一顿。但是如果别人触犯了我们的底线,我们也会去维护自己的利益。
有一部分人进入社会后会是“内方外方”状态,这是没能完成社会化的表现。当处于这一状态时,虽然在生理上已长大成人,但在心智上却如同婴幼儿,有些人会表现为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看似直率、单纯,实则是幼稚、自私的表现。有些人则为所欲为,别人给他一拳,他则回之以刀,这种人往往是警察负责的对象,需要经历再社会化的过程。
还有一部分人进入社会后是“外圆内圆”状态,这是过度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墙头草,随风倒老好人,通过讨好得到别人的认可,自我价值感低。没有自己的原则和立场,胆小怕事。这类人通常处于社会的下层,因为内心不够强大,只好随波逐流。
还有一部分人进入社会后是“内圆外方”状态是反社会化的表现。处于这一状态的人表现为:欺软怕硬,外强中干只敢对亲人、对弱者展现出棱角,以此来掩盖自己内心的软弱,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表现,是因为他们的内心不够强大,如同海螺,外壳坚硬是因为内在太软,所以要用硬壳保护自己,是一种心理防御反向形成。这类人是心理咨询服务的对象。
孩子长大后之所以会发展成为心智不成熟的人和我们的教养方式有一定的关系。
教养方式
教养方式的概念最先是由发展心理学家戴安娜.鲍姆林德提出的:专制型,放纵型,权威型,忽视型
举例说明:
晚上孩子拒绝上床睡觉这个情境四种模式家长的反应
1.专制型
父母轮番催促孩子上床睡觉,始终坚持孩子应该睡觉,即使孩子突然大发雷霆坚持从身体,社会性和情感上控制孩子,孩子什么事都要听父母的是此种教养方式的体现。
特点,控制,惩罚,严格,冷漠
与孩子的关系:他们的话就是法律崇尚严格的无条件服从,不能容忍孩子表达不同意见。
专制型父母养育的孩子更像倾向于性格内向,不擅长处理同伴之间的关系,一些孩子控制欲较强,另一些可能表现出高攻击性或想摆脱控制的倾向。
代表人物:药家鑫,北大弑母吴谢宇
2.放纵型(溺爱型)
孩子拒绝上床睡觉时,放纵型父母会纵容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决定何时上床睡觉。
特点:不严格且不一致的反馈
与孩子的关系:他们几乎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且并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对孩子的行为几乎不施加什么限制或控制
放纵型父母教养下的孩子倾向于依赖和喜怒无常,他们的社会技能和自我控制能力很低,行为不太成熟,不愿意承担责任。
代表人物:李天一
3.权威型:
他们会坚持自己的要求,而不是用权利控制孩子,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和接受水平都较高,设定明确的界限,但也对孩子的个人需求做出反应。
特点:坚定,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限制
与孩子的关系:深爱孩子,给予他们情感支持,鼓励孩子独立,也试图给孩子讲道理,向他们解释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为并与孩子交流他们所施加的惩罚的道理。
权威型父母养育的孩子表现为独立,友好的对待同伴,自有主张而又具有合作精神追求成就的动机很强,并且长获得成功且受人喜爱,它们能有效调节自己的行为,遇到逆境时能更好的适应。
4.忽视型
忽视型的父母,既不会为孩子设定上床睡觉的时间,甚至也不会告诉孩子要睡觉了,他们似乎对孩子的行为即为人父母的职责漠不关心。忽视型教养方式带来的消极后果最为持久。
特点:表现出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
与孩子的关系:他们在感情上疏离,视自己的角色,仅仅为喂养,穿衣及为孩子提供庇护的场所,在最为极端的形式下,这种教养方式会造成忽视--儿童虐待的一种形式。
忽视型家庭教养的孩子更容易冲动,反社会倾向更高,在同伴中竞争力低,学业动机较低。
代表人物:留守儿童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不合适的时候,我们要改变鞋而不是脚。
只有我们对教育方式和孩子的行为相匹配,教育成功的可能性大。
父母要与时俱进,反思,觉察自己的教育方式来适应今天的孩子。
三、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一),父母对孩子的影响
言传身教,做好的示范
1.身教重于言教,因为我们大脑有一组神经元叫镜像神经元能自动化的复制周围人的言行,比如我们看到有人打哈欠自己也想打哈欠,孩子每天都在大量的模仿我们的行为。
故事:一个小男孩下幼儿园回家,看到爸爸妈妈吵完架,妈妈在哭,小男孩就跑去洗手间,妈妈想儿子懂事了,去拿毛巾了,这时儿子拿了一个衣服架走出来指着妈妈说,别哭了,把眼泪憋回去。
如果父母处理问题时不偏激,不极端,不猜测遇到问题管理好情绪温和的通过沟通来解决,孩子就会学习这样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2.怎样说话才能被孩子听到
在孩子需要给予指导时指导,这样孩子才能听到,若不是孩子需要的,孩子可能就不会听到。心理学研究大脑只关注我们想关注的事情,心理学有一个实验,实验者让观众数台上穿白衣服的人一分钟传球的个数,台下的观众大多都没有发现台上有一只黑猩猩。如果我们特别想指导一个孩子,又怕被孩子听不到,就要先诱发一个需求。比如:孩子有一个事情,你关不关注呢?这个事情你是怎么看的呢?你想听听我的想法吗?或基于自己的素材,激发孩子的兴趣,再问一句话,妈妈有个想法,你想听听吗?孩子确认想听的时候,孩子就能听到了。也就是说,只有引起孩子关注的时候,孩子才会听你说话哦。
3.积极期待
罗森塔尔效应
这种期待是具有预言作用的,当你相信孩子是有责任感,能友好的对待别人的,这样的积极期待,孩子就会积极调控自己的行为,从而有可能发展出这种积极品质,而消极的期待则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好,在教养过程中多肯定鼓励孩子,多用细节去支持孩子,从而达成教养过程中的积极预言。
(二)、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出生后,最早认识的就是支持养育她的父母,这种关系本应非常亲密、温暖,可是很多家庭没有形成这种亲子关系,有些亲子关系是疏远的、对立的,这让孩子和父母都很受伤。很多父母把责任推给孩子,认为孩子不听话、孩子不懂感恩、不孝顺,其实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的责任更大,因为孩子小,是被动的,是去接受影响的,而大人是有资源的,有能力的,是去施加影响的。
当关系处理不好时往往是我们以自我为中心,把孩子当成自己,如果要处理好关系需要换位思考:
1.把自己当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比如,小时候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一进门就往外拽死活不进去,又哭又闹
因为我们个子高,看到的都是商场门店的风景,觉得逛街有意思,继而忽略了孩子由于个子矮看到的都是大人的腿而感觉无趣的心情。
家长高高在上,就永远不会理解孩子哭闹的理由,但当你蹲在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才能设身处地的为孩子考虑,真正做到换位思考。
比如:一个小男孩儿在幼儿园容易和其他的孩子发生冲突,尤其是一个女孩儿,有一天他说我今天亲了这个女孩一口,家里人很困惑,你不喜欢她,怎么会亲她呢?大家猜是不是你喜欢这个女孩儿了?孩子的答案让大家吃惊,我想恶心他因为给她脸上弄上唾末了。
家长始终高高在上,不能“蹲下来”从孩子的角度看世界,就永远无法真正的与孩子换位思考,从而更好的教育孩子
2.把自己当自己
网上有个笑话,如果你的女性朋友失联了有三种可能1.死了,2.有孩子了,3.孩子上学了,说明女人当了妈妈就整天围着孩子转,没有自己的生活了。
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把一部分精力放在自己心智成熟上,通过学习起到榜样和示范作用,才能更好地指导孩子,在孩子遇到问题时才能够成熟的应对。
3.把孩子当孩子,有界限懂得尊重
了解孩子,孩子的发展水平跟我们是有差距的,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发现有些父母期待孩子不用教就会,一说就会、一做就对,对孩子的发展提出过高的期望。有的父母说陪孩子写作业陪出心梗了,教了几遍还不会时,考试成绩不理想时,当孩子没达到期望时,他们就感到挫败,失望愤怒导致消极情绪。父母应该反思一下孩子的能力是不是一出生就具备的,不需要父母反复去指导帮助教育才能达成的。
如果一个客人忘了带走雨伞,你会不会追上去说?你怎么回事?每次来我家都要落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他来我家是总是很守规矩,你都40多岁了,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捡东西的奴仆。我们不会这样对客人说的
比如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我们会怎么说他们呢?
(③)良好的沟通技巧是需要学习的
比如:如果我们在躺在手术台上,在麻醉之前外科医生走了进来说:在手术方面我真的没有受过多少训练,但是我爱我的病人我会利用常识来做手术,这时你会有什么感觉,我们可能会惊慌失措,赶紧逃命。但是对那些相信爱和常识就足够的父母来说,他们的孩子可就不轻松了,父母就像外科医生一样,也需要学习特别的技能,这样在处理孩子的日常要求时,才能有能力胜任,就像受过训练的外科医生,在下刀时需要小心谨慎一样,父母在使用语言时也要有技巧,因为语言就像刀,他们能够带来痛苦,即使不是身体上的痛苦,在情感上也会留下很多痛苦的伤痕。
我们如何对孩子表达称赞,批评,和愤怒呢?
A表达称赞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不能随意用药
有一个原则:夸奖孩子的努力和成就,不要夸奖孩子的品性和人格
赞美的话语应该让孩子看到他成绩的真实情况,不是他品格的扭曲和变形
B表达批评
给孩子指导而不是批评
批评孩子时,父母会攻击孩子的人品和性格,指导孩子时,我们陈述问题及可能解决问题的方法,不会针对孩子本人发表任何观点
比如孩子经常丢三落四,我们会怎么说他们呢?
如果一个客人忘了带走雨伞,你会不会追上去说?你怎么回事?每次来我家都要落下什么东西,不是这个就是那个,你为什么就不能像你妹妹一样,他来我家是总是很守规矩,你都40多岁了,就不能长点记性吗?我不是跟在你后面捡东西的奴仆。我们不会这样对客人说的。
父母的批评对孩子是没有益处的,它只能导致气愤和憎恨,更糟的是如果孩子经常受到批评,他们就学会了谴责自己和别人,学会怀疑自己的价值,容易导致人格缺陷。
C表达愤怒
1.我们接受这个事实:跟孩子打交道时,我们有时会发脾气。
2.我们有权生气,而不必感到内疚或羞愧
3.我们有权力表达自己的感觉。只要不攻击孩子的人品或性格
发怒的三个步骤:
1.使用我来表达:我觉得讨厌,我觉得被激怒了……
2.表达时加强愤怒的强度
我生气了
我很生气
我非常非常生气
我气极了
有时仅仅表达出我们的感受就能让孩子停止不端行为。有时需要采取第三部
3.解释生气的原因,说出我们内心的想法,及我们希望的行为。
当我看到鞋子,袜子,衣服扔的满地都是时我很生气,气极了,家里乱糟糟的很不舒服,希望你能把东西收拾整齐。
(四)真正的具体的支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支持,比如当孩子不知道无从思考时,我们可以提供一些思考的方式、学习策略,遇到问题不知道怎么梳理,我们告诉孩子可以从现在的、过去的、未来的,从自己的、他人的等多重维度来整理。除了这种智力的支持还需要物质的支持,比如学业特长、课外辅导,这都需要经济和时间的投入,帮助孩子去积极发展。当然,父母要基于自身家庭条件来满足孩子。还有要给予情感的支持,在孩子遇到挫折时需要有人支持时,父母能站出来安慰和鼓励TA,帮助TA面对和解决,这样孩子才会对未来充希望。
最后我相信各位父母都有爱的意愿,但爱的能力是需要学习的,让我们都做爱学习的父母,成为孩子成长中的支持系统,而不是压力源,让每个孩子都成长为独立的自信的个体,成为社会上成熟的成年人,我相信这是家庭的责任和幸福,同时也会让社会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