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名臣之张释之
张释之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不过他的故事却是叹为观止。我们就一起看看吧。
张释之祖籍河南南阳,由于其在文帝时敢于犯言直谏和执法公允而称著于后世。张释之起初只是一个骑兵侍卫,这个算不得什么官的职位也是自己的哥哥捐钱得来的。在这个职位干了十年,一直没有得到提拔,也没有什么名声。他自己也感到无趣,便想辞职不干。袁盎知道张释之是一个贤者,很惋惜他的的离去,便向文帝大胆的推荐了张释之。文帝和其交谈之后认为其不算庸才,便拜他为谒者仆射,掌管皇帝生活相关礼仪和和传达命令的一个不大不小的官。锥处囊中,锋芒毕露,张释之不久便升迁至公车令,并在一年之内再由公车令到中大夫,到中郎将,到廷尉,位列两千石之中。《汉书》记载了张释之升迁至廷尉过程中的三件事情,试从其中察其升迁如此之快的缘由。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张释之拜为谒者仆射之后。一次汉文帝来到上林苑蓄养野兽的虎圈,拿着禽兽的花名册来问上林尉关于这些动物的事情。上林尉是管理上林苑的官员,文帝问了他十多个问题,他都回答不上来。这时一个上林苑的嗇夫从旁非常流利和详细的回答了文帝的问题。文帝因此认为上林苑现在的官员都很无能,于是让张释之拜这个嗇夫为上林令,啬夫是汉时对小吏的一种称谓。张释之从旁劝阻了文帝这次任命行为。《汉书》记载其和文帝言辞如下:
释之前曰:“陛下以绛候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又复问:“东阳候张相如何如人也?”上复曰:“长者。”释之曰:“夫绛候、东阳候称为长者,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效此嗇夫喋喋利口捷给哉!且秦以任刀笔之吏,争以亟急苛察相高,其蔽徒文具,亡恻隐之实。以故不闻其过,陵夷至于二世,天下土崩。今陛下以嗇夫口辨而超迁之,臣恐天下随风糜,争口辨,亡其实。且下之化上,疾于景响,举措不可不察也。”上曰:“善。”
张释之要告诉文帝任用这一嗇夫为上林令的不妥之处有两点:一是取人当以德不要以才取人,巧言令色,仁鲜矣。二是上行下效,小人投上之所好。一个领导者如果好口舌之利,小人争以口舌之利以求宠于上。所以作为一个领导者行事不可不慎重。文帝听取了张释之的建议并在回宫的路上要求张释之和自己同车。让其继续为自己讲述刚才言辞中所提到的秦政的弊病。此事之后张释之便被拜为公车令,掌管皇宫外门警卫和接待工作。
第二件事发生在张释之担任公车令后不久。西汉法律规定出入皇宫之门都要下车,但是对于一些人这一法令似乎不起作用。比如说刘启和刘武这两个被薄太后宠爱的少年。不过这一次这两个少年遇到了的张释之,和往常一样这兄弟两催马扬鞭风风火火的冲进了司马门,张释之没有像以前的公车令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而是追上前去,在这弟兄两还没进入宫殿前扣住了他们。并且立即弹劾太子、梁王出入公门不敬之罪。此事以文帝向其免冠称罪自己教育儿子不严谨,薄太后下旨赦免两个孙子而结束。此事之后,文帝越发的对张释之感到惊奇,并拜他为中大夫,随后不久又升至中郎将。何以评价此事,无需多语,好一个铁面张释之。
成为中郎将的张释之也能够常随文帝左右。第三件事情便发生在其作为中郎将陪同文帝游览霸陵时。一次文帝和慎夫人来到了霸陵,他们站在高山之上,望着前往慎夫人故乡邯郸的路,慎夫人奉文帝之命转身鼓瑟,曲意悲凉,文帝倚曲而歌,心怀此凄怆之情又脚踩自己的坟墓,文帝忽然想到了死,他回头对众人说:
“以北山之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回应文帝:“使其中有所欲,虽固南山尤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也?”
文帝一项节俭,《史记》记载其宠爱的慎夫人所穿的衣服从来都没有拖到地上的,帷帐也没有文绣,此时又何发此言?想来只是一时感慨,随兴所致,并非其本意。而张释之的回应,不但和其本意,也甚是有理。张释之道出了千古帝王之执迷不悟,也使自己得到了又一次的升迁。随后,他就被拜为廷尉,掌管司法大权。
《汉书》所记载张释之担任廷尉后所发生的和文帝有关的两件事也是不得不述:一次文帝车架出行来到渭桥,一人从桥下走出,使文帝车马受惊,文帝差点受伤。此人被捕获,交付廷尉发落,审讯之后,此人只是不小心而已,张释之按法处以罚款。文帝对此如此之轻的处罚甚是不满。文帝和张释之的辩驳《汉书》记如下:
上怒曰:“此人亲惊吾马,马赖柔和,令它马,固不败伤我乎?”而廷尉乃当之罚金!释之曰:“法者天子所与天下公共也。今法如是,更重之,是法不信于民也。且方其时,上使诛之则已。今已下廷尉,廷尉天下之平也,一倾,天下用法皆为之轻重,民安所错其手足?唯陛下察之!”上良久曰:“廷尉当是也。”
另一件事也是张释之和文帝争执法之事,但这一次之事远远大于前一件,此事和汉以孝治国之理念有关。有一盗贼盗取了汉高祖刘邦庙里的一个玉环,此盗被抓捕之后,交付廷尉定罪。张释之依法定下弃市之罪,即当众斩首之刑。文帝不满此判罚,认为应当诛灭三族。张释之与之辩驳,文帝也不置可否,最后由薄太后出面才得以定夺。且来看《汉书》之记载:
上大怒曰:“人亡道,乃盗先帝之器!吾属廷尉,欲致之族,而君以法奏之,非吾所以共承宗庙之意也。”释之免冠顿首谢曰:“法如是足也。且罪等,然以逆顺为基。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