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今,奋斗已然成为我们的口号,无论是公司还是个人,似乎奋斗就是一切。为什么奋斗似乎不那么重要,奋斗就是了。虽然努力——所谓的——奋斗了,心却依然无处安放。
当我们遇到这六个人生问题——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被认为有缺陷、伤心、遭遇困难,怎么办?阿兰·德波顿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门,《哲学的慰藉》讨论了哲学家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办法,也是我们安放内心之道。
本书不是哲学的严肃读物,涉及到的哲学家的观点也未必是最好呈现,是否同意这些哲学家的观点也不是非常重要,但是对于这些问题的讨论,若能触发我们的思考就已经很有价值了。当我们知道这些问题古往今来的哲学家早已做了深刻、全面的思考,了解了以身作则的实践,就会反衬自身的肤浅。遇到这些问题,除了焦虑、纠结、痛苦之外,怎么办?读完本书,豁然开朗。
本书共分六章,每章讨论一个问题,并给出一位哲学家的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行动。或者说说作者通过了解这六位哲学家的思想和行为,推导出了这些问题。
第一章:通过苏格拉底之死来讨论与世不合。
与世不合自古有之,今天依然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存在与世不合。不过很多人选择了随大流,世俗的生活麻木了大多数。这位赤脚哲学家向我们指出一条道路,可以摆脱两种强有力的错觉:应该永远听从舆论,或是绝不听从舆论。“一种思想或行动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广受赞同或广受攻击,而取决于它是否符合逻辑规则。”
一种坏的思想以权威的方式提出来,往往直到产生错误的结果,才会觉得荒谬。不要再以为权威放的屁都是香的了,也不要老是以英雄的姿态对抗多数,独立的符合逻辑的思考才最重要。尤其是身处网络世界的我们,信息满天飞,独立的思考更显珍贵。“批评的价值取决于批评者的思想程序,而不是人数的多少或是他们所在的阶层。”
第二章:伊壁鸠鲁对缺少钱财的思考。
这个问题估计我们都会遇到,这里说的缺少钱财,不是说吃不饱穿不暖,而是不能满足我们欲望的缺少。他把人类的欲望分为三类:一、自然而必要,包括:朋友,自由,思想,食宿,衣服。二、自然但不必要,包括:广宅,私人浴室,宴饮,仆役,鱼、肉。三、既不自然又不必要,包括:名望、权势。
“对于真正懂得不活着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人来说,生命中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事了。”清醒的分析使人心神宁静。这样,即便偶然窥见人生的艰难,也可以免受其扰,而在缺乏思考的扰攘尘世中,这种困扰会长期挥之不去。
另外,他用一张图来表示快乐指数与金钱多少的关系:
若真是如此,很多人是不是舍本逐末了呢?
人类永远是无意义的牺牲品,一生都在无谓的烦恼中度过,因为他们永不满足,不知所止,而不知真正的快乐的增长是有限度的。
快乐可能得之不易,不过障碍不全在金钱方面。
第三章:面对挫折,塞内加怎么办。
挫折是主观愿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赛内加的智慧就是“学习如何避免用我们对挫折的反应来加剧这个世界的顽固性,这种反应包括盛怒、自怜、焦虑、怨恨、自以为是和偏执狂。”对于天灾人祸,“我们应该对什么都不感到意外,应该事先准备迎接所有的问题。我们应该考虑的不是惯常发生的事情,而是有可能发生的事情。”
“人是什么?就是那轻轻一碰就会破裂的血管……一具脆弱的、赤条条、生来没有防护的身体,有赖于别人的帮助,任凭命运的作弄。”这种思想与佛教中的无常很相似。
“正确区分何处能凭自己的意愿重塑现状,什么又是不可改变的现实,必须泰然接受。”他不向命运屈服,又接受命运的必然。看似矛盾,实则是朴素的智慧。他强调不要阻止哲学家致富,没有人判定智慧必然受穷。同时,当朋友痛失爱子久久无法自拔时,他又劝说:
何必为
部分生活而哭泣?
君不见
全部人生都催人
泪下。
第四章:蒙田如何看待缺陷。
在这个世俗的牢笼里,我们身上既不是纯肉体的,也不是纯精神的,硬把一个活人撕成两半适足以害人。
对于拉屎、放屁、撒尿、性爱、生殖器无需讳言,“人类这些活动十分自然,十分必要,十分正确,它们究竟做了什么使我们觉得尴尬而难以启齿,把他们排除在严肃的谈话之外?我们不怕说出‘杀戮’、‘偷盗’或‘背叛’这样的词,但是另外那些词我们却只敢悄悄的嘀咕。”
文化的缺陷导致人们急忙、傲慢地把世界分为:正常和反常。只有“井底之蛙”才会傲慢,消除傲慢,超越偏见,打破局限,读书和旅行是最好的药方。
蒙田把知识分为两大类:学问和智慧。学问包括逻辑学,算数,语法,化学等等。智慧是能让自己生活的快活而符合道德的知识。反观中国今天的教育,那就是重学问,轻智慧。学校在传授学问上成绩不错而在传授智慧方面完全失败。我们只是为了填满记忆而用功,却给理解力和是非观留下一片空白。我们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孩子过的更好,而是怕孩子过的不如别人。
“善良而平凡的生活,努力寻求智慧而从未远离愚蠢,由此成就足矣。”这就是蒙田的智慧。
第五章:叔本华对伤心的慰藉。
人惟一的先天的错误就是认为我们是生而为追求幸福的……只要我们坚持这一先天的错误……世界在我们看来就是充满了矛盾。因为每走一步,无论大小,我们必然会体会到这个世界和人生决不是为维持幸福生活而安排的……因是之故,几乎每一个年长的人脸上都挂着一种叫做失望的表情。
叔本华认为人类受“生命意志”——人类与生俱来的求生存和繁殖的本能——的控制。我们在婚姻中寻找的不是智力的享受,而是繁衍后代。他特别同情鼹鼠,住在潮湿而狭隘的地道里,很少见天日,但是还是尽一切力量求生存和传宗接代。坚持不懈地用它巨大的铲状脚爪挖洞就是它们毕生的事业。这个角度看,人类和鼹鼠没什么不同。
我们同它们一样需要为生存而奋斗,为繁衍后代而求偶,但是除此之外我们还能去戏院、歌剧院和音乐厅,晚上睡在床上还能看小说、哲学书和史诗——叔本华正是从这些活动中找到至高无上的源泉,可以摆脱“生命意志”的需求。他坚信“人的存在是一种错误”,但是我们在黑暗中掘地洞之余,一定要努力 化眼泪为智慧。
第六章:困难中,我们向尼采寻求帮助。
尼采认为从生命中获得极致的圆满和喜悦之秘密就是——生活在险境之中!有点像不经历风雨,如何见彩虹。尼采喜欢用爬山来说明。
人的计划最圆满的完成看来是与某种程度的磨难分不开的,我们最大乐趣的源泉是与我们最大的痛苦别扭地联系在一起的:试看那些最优秀、最完善的个人和民族的历史,请问有哪一棵大树长到这样骄人的高度没有经过风霜雨雪;请问,厄运和外界的阻力,某种仇恨、妒忌、怀疑、顽强抵制、强硬反对、吝啬、暴力,难道不都是有利的条件,无此则任何伟大,即使是美德,也难以成长起来?
我们遇到困难,除了退缩,还可以以这种智慧,把自己变成“超人”,像太阳一样燃烧自我。仇恨、妒忌、贪婪、权欲等情感都是生命的土壤,只有深深根植于这样的土壤,才可能在枝头结出的正面的花果。脑洞大开吧,是不是有点像武侠小说中以毒攻毒。有时候很多思想、观点是自相矛盾的,但都有道理。
遭遇人生问题,请不必感觉无助和孤单,哲学家们很早以前就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实践,给了我们宽慰而切合实际的忠告。如果内心无处安放,通过哲学寻求智慧,是不错的解决之道。想清楚为什么奋斗,和奋斗本身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