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是我读过的,最好的小说,没有之一。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救赎的意味,感受到了生活之喜乐的追寻方式。
小说的故事本身,并没有太多特别的出人意料。讲述了一对分别了十二年的儿时玩伴,在重逢后的七天中发生的故事,以他们的所说、所想来表现。书中有大量的对话部分,还有许多心理描写。而这些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对话、心理描写,就是本书最为出彩的部分,将人心里最深层次、最本源的东西,简约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感受、让读者发现、让读者探寻。他们的每一句话,都值得我多次品读,他们的每一丝心理活动,都值得我不断感受。所以,这也是我读过的,唯一一本,最像“经”的小说。
在没有读完的时候,我就体会,并得到它给予我的启示和救赎。
生活的瞬间,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苦痛和悲哀,该怎么面对并解决这样的苦痛,而获得喜乐,是一个让人困惑又迷惘的问题。快乐那么简单,但是,却是可遇不可求。这是因为,我们忽视了自己的心。我们生活在传承了许久的套路中,并不珍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忽略、漠视这样的声音,生活的基调则是不确定,而不确定会招来恐惧。而恐惧的灵魂,会让生活失去喜乐的彩色,变成一片灰暗。
扪心自问,我们每日的生活,哪些是喜乐的部分?是获得了某种东西的时候,是赚取金钱的时候,还是体验某种快感的时候?仔细想想,似乎都和喜乐不同,缺少某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因为,我们太不清楚心的声音。
我们古人的文化讲究中庸。我对中庸的认为,就是某种合适的平衡。可是该怎么做到合适的平衡呢。我想,我现在知道了答案,就是听从自己的心,听从那颗平和的心。现在的生活,让我们的心总是处在各种不平和中,又该怎么获得心的平和呢?《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告诉我们,用心感受,感受这个世界,感受自己。心,终究会平和。
我一直很欣赏“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觉得这样的状态可望而不可即。可是,合上《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之后,我觉得,这句话那么亲切可感,那么近,那么温柔。
说了这么多,我还没有说到这部书的主线,爱情,是因为获得生活的大部分时刻的喜乐,也非常重要。而爱,是高一级别的生活。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而这部书,告诉了我解决其中一苦的可能和方式。这八苦,是听从自己的心也解决不了的问题,是生活第一层次中喜乐涵盖不了的部分。而书中以女主人公派拉之感受和语言,解释了该如何面对爱别离这一苦。爱别离,之所里苦痛,是因为有一个让人苦痛的结局。分离的爱,让人后续的生活变得忍受,变得不能随心而爱。可是,我们忘记了曾经拥有的过程。爱,是一种命定的东西,它来之前就已存在,所以走之后也还存在。爱别离里的人们,就是因为还有爱,才觉得苦痛,那么,既然有爱,爱就是喜悦的来源,爱本身,就是人生这一苦的救赎。
而且,整部书也告诉了我们,爱,是什么。不得不感慨,走进民政局的一对又一对,认识到真正的爱的,恐怕并不多。在读到男主人公为了派拉要放弃神职道路,派拉差点死去这一段时,我有短暂的不解。派拉不是很爱男主人公的吗?他不做神职人员,找个安稳的工作,和她结婚,和她生活,这不就是爱的归属吗?派拉知道了怎么会那么惊诧和难过呢?在看到这一部分的时候,我那颗被套路浸淫的心还是脱不开藩篱,没有体会到作者所要讲述的,真正的爱的样子。
前面说过了,听从自己的心,才能获得喜乐。而人一辈子,总有一项工作,是从内心中发出想要从事的,从事这样的工作,才会活在喜乐之中,无论这样的工作是普通的,比如木匠,或是特别的,比如神职人员。而爱,就是听从自己的心而爱上对方的一切,并给予对方听从心的一切。真正的爱,给予人双重的喜悦,除了相爱本身的喜悦,还有对自己能听从自己的心的生活和工作的喜悦。我忽然想起了那句诗——
如果我爱你
不光因为你的样子
还因为和你在一起时
我的样子
体会到真正的,爱的样子,还有如何面对人生八苦之爱别离的方式。我感受到了生活更进一层的,八分之一的救赎。
《我坐在琵卓河畔,哭泣》告诉了我,人生一又八分之一的救赎,启示了我对人生剩下部分的思考。我想,终极的喜乐,距离我并不遥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