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
这周开始没上几天班,又开启了小长假模式,基于前两周周末的经验,决定小长假哪都不去,窝在家里。一个人独处时最可怕的是孤独感,它不是一直如影随形,它是突然到来。莫名其妙你就会感到一阵孤独,瞬间感受到世界对你的抛弃。有人说现代城市就是盛行孤独,每个城市都会或多或少的感受它。在一个物质极其丰富的时代,精神世界却越显得如此的匮乏。我们都生活在自己编织的社会网络中,我们渴望链接与被链接。曾经有一个说法,如果你的微信三天内都没有一个异性联系你,注孤老可能是你的唯一出路。虽然我们感到孤独,但我们并不愿意或者极少的去联系他人,我们都在等待,直至时间流失。我们都习惯于被联系,习惯于被动选择,当一帮朋友聚集在一起时,朋友问起你的意见时,通常你的回答只有两个字:随便。这样的态度,无疑会减弱他人再次主动联系你的欲望。如果想要变得更加有存在感,我们应该积极主动的去联系他人,去表达自己的感受和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他人才会接收到你想融入团体的信号。
002
有人说,当你不知道做什么时,你就看书吧。看书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因为它可以更好的安慰自己,告诉自己不在浪费时光。大多数人的看书,其实就是在消磨时间,因为这里面并没有涉及到自身的思考与感悟。很多人说,我明明知道了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自己的一生。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普通人,依然适用于那些名人,比如所罗门、王尔德,还有我们中国的孔子,更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当理论面对现实时,总会有那么多的无奈。有人给过智慧下过一个定义:对一件事能够做出理智的决定。人不可能随时保持理智,人的理智思维总是那么的懒惰及吝啬,我们大多数都活在自己的直觉思维中。人更可能是在某一方面保持理智,在另一方面则是感情用事。多读书,可以增加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但不能增加具体做事情的能力,因为这需要实际的操作与打磨。袁世凯在他皇帝梦破碎后即将去世时,对他儿子说:我一生失败就失败在读书太少,历练太多,看不清历史的发展趋势,最终身败名裂。可见,读书还是有好处的。
003
也许更加功利地读书,更适合我们现代人。我们总是那么焦躁,希望快速运用书中的知识。带着目的对书,不仅可以使我们将注意力聚焦到自己需要的一部分,还可以让我们收获成就感。比如我,每天必须要看一会书,不为别的,只为第二天的文章有话可说。尼采说过:参差多态,乃是幸福之源泉。既然我们没法去经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那么在书中去品味他人的人生;去领略世界的美景;去仰望巨人的身影;这也是一种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