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世间可能有两种人会让其他人无可奈何,爱恨难分。其中一种人是确定无知,说白了这类人智商有问题或者情商有滞碍导致ta对人情世故全然不懂。这类人于人前人后都只是毫无心机的呈现,即使犯了错旁人也只能自认倒霉,我们总不能于世事的“傻子”过于计较吧。另一类人则活得自然通透,ta们几乎没有个人的计较,说得共产主义些ta们应是符合“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代表。对于这类人我们既敬佩叹服但又常常不得不狠得牙痒痒的,因为ta们有做人办事的坚定原则毫不动摇,油盐不进。
以上都是从个人角度出发对价值观和行事标准的评判,但人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且人只有进入社会关系才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因此我们必须更多的从社会属性角度对人的习性和表现做出定义和评价。
许多人活得很固执或者叫自我,总以为保持自我绝对的独立和单一就是最佳的人生态度,其实不然。人的存活消耗的不仅仅是自然资源还有各种人类社会关系的资源。同时人在关系中必然是相对于ta人的资源,因此如何处理协同于ta人的关系对于社会关系的“人”而言是十分重要的。
于是我们不能简单的认定只要是按照自己的脾性为人做事就是妥当的,哪怕其中执行的原则是完全正确的但未必适合于团队的运行和当时的社会关系。因此在生存的过程中我们必须“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到尽可能的细致周到。当然于此并不是要大家做一个毫无个人原则的“墙头草”而是希望成熟的人们在处理事件是有着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毕竟在社会协作中我们每个人只是其中的一颗螺丝钉,只有一环套一环的续接上才是社会合作最有效率的方式。
我们在强调协作的时候并不能忘记竞争的存在和激烈。事实上除了地位、财富、权势相关的显性竞争外我们哪怕是喝的这口水、呼吸的一口空气也与ta人存在着竞争关系。目前大多数人对于这些基础的生存资源的竞争也许还不可见,但是对此的优质资源对于少数上层群体则是激烈竞争的,态势是:你有别人就没有至少是可占量少了。我想社会发展到后期,各种资源的竞争必然全面计划,届时这种协同与竞争同在的关系就明显了。
因此在竞争和协同等量共存时,个性的彰显和原则的过度强化就会不可避免地伤害关系中的彼此。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更加感性地“圆滑世故”,我们可能更加需要包容和“妥协”,需要在更加范围内构建“最大公约数”般的共同原则,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恶性竞争的扩大,才能一直确保社会关系良性发展。
我想人可能都是由两个截然不同的“自我”所组成:完全自私的“自我”和完全“公德”的自我。人性生物的本能会强调自私的一面而社会文明塑造的“功德自我”则会激励我们以公众利益为重,于是在社会生存关系中我们的内心和行动会出现一定的背离,严重时会出现撕裂的现象。
因此无论从外部因素还是内心考量来看,我们都需要把控两个“自我”的平衡以此来驱动行动的合理性和提高生存度。切记为人做事“太轴”,不懂得兼顾变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