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郊外麦梢微黄的季节,而我们的学生也即将走上人生第一个战场。相信此时的家长和老师的心理一样,都在密切关注着学生的状态,想知道自己怎么说怎么做才能帮到自家的孩子。而很多家长因为不了解而限于不敢说不敢做的“无为”状态。简单总结学生近期情况,孩子多了,不一而足,仅供参考。(以下问题按照重要程度和短期可改变价值排序)
一,信心不足,热情下降
学生们现在的状态,排在第一位的,当然是心态问题。和教学楼学生最大的不同,是他们从入学以来一直坚持的不懈努力,这和他们一直有着较高的自我要求是密不可分的,而三年来,一次次的考试,和所谓的考后分析查漏补缺让他们的缺点和不完美被撕裂出来摆在公众面前,被反复要求修正。学生们处于说我不好我不但不能恼羞成怒,而且只是虚心接受都不行,必须要竭力改正才行的位置。
三年来,尤其是高三以来,学生们终于清晰的认识到自己真的有不完美,目标真的不是说说就可以。当我们老师和家长欣慰的认为孩子脱离了无知者无畏的幼稚,总算长大了的时候,却突然发现,随着孩子自我认识觉醒的同时,孩子的自信心也随之流失了。他们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卓尔不群,不再相信自己可以奋发有为,他们开始怀疑努力,怀疑结果,开始安于现状,开始心安理得的接受自己不是第一的事实。
人的长大有三个过程,第一次是在发现自己不是世界中心的时候。第二次是在发现即使再怎么努力,终究还是有些事令人无能为力的时候。第三次是在,明知道有些事可能会无能为力,但还是会尽力争取的时候。
在学习上因为阅尽千帆而只是做到尽力而为的学生,很难再有真正的大的突破,我们想要孩子逆袭创造超越常规的奇迹,需要他有一种大无畏精神,需要打破常规。有人说天才与疯子只差一步,不只是智商,更多的是关于信念的执着,两者都一样的异于常人。
鉴于此,我们需要传递给孩子的,是我们对他的期望从来没有降低过,用过去曾经有过的成绩亦或是独特思维上的具体事实亦或是老师和家长都知道他肯定行等告诉他,他确实很优秀,只要这30天他能做到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结果必然是唯有他才能创造一高中历史上前所未有过的传奇。
至于具体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阻力和困难,告诉他我们都知道以他的才智,肯定知道怎么解决怎么寻求帮助。
二,审题不清
学生们在考场出现的非知识性问题,首先就是由于担心时间不够的“急”导致出现审题时”选择性失明”,或者急于让以前某个答题经验对号入座导致自动忽略题干关键信息;答题时运算错误;缺步,跳步等。
解决方法:
1. 控制情绪,放下贪心,不犯做着这一题心里挂念那一题的“人在曹营心在汉”神行分离毛病。
2. 必须养成审题时拿笔圈出关键词,长题干在草稿纸上转换为简单清晰逻辑概念图等习惯;
3. 读题时大脑后台运作的应该是这个题和书本哪个知识有关,而不是和做过的哪道模拟题一样,避免出现读错题,做错题,考场上忙着“自己给自己出题”等现象。
三,运算错误
这是学生们普遍频繁出现却普遍不能回避的问题。出现运算错误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做题有懒惰心,为了所谓的节约时间喜欢列个式子多心算加少笔算,好像自己的小脑袋跟电脑似的,鼠标一点自动后台操作,然后出一答案抄上即可,这直接导致数学选择填空错误很多;二是演算过程不规范,过程书写出现低级错误,一步错导致步步错;三是确实存在基础性的运算比如化繁为简的能力缺失。
解决方法:
1. 改变观念,不要过分相信自己的抽象空间想象能力,更不能把自己十几年积累的思维品质展示败在懒于认真计算或者是为了考场抢时间这样幼稚的说辞。因为我们抢时间是为了做的更好而绝对不是为了抢着去做更多的错题。
2. 这30天要求规范使用草稿纸,做到草稿纸上演算不缺步不跳步,甚至可以用来快速清晰的第二遍检查。
四,忽略“通法”,过于关注“捷径”
三年以来,学生们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也积累了一系列答题技巧和模板,在有些学科有些专题甚至学会了很多快速答题的“巧”。这确实让学生们在一章一节独立考察时候尝到了甜头。而综合考试时留给学生的却是遇到题首先想到的是“它肯定有个诀窍,是什么呢?”“我知道那么多诀窍,该用哪一个呢?”反复来回纠结,甚至运算过程也反复犹豫想着肯定得简算才对。非常耗费时间,而很多次考试结束发现自己按基础思维推导就可以做出来。当然,临近高考那些没有想到的,运用基础思维也不能作答的此时不再讨论。
而实际上,学生们在考场上拿出来的永远都是自己的第一认知思维,然后利用借来的“答题技巧工具”去快速完成。如果工具自己未能灵活运用,可以考虑放弃,毕竟答题方法一般不只是唯一一种。就好像我们知道大数据可以用来准确指导生产生活,但是不能让农民在秋收季节到来时抛弃经验开始学习运用电脑一样。
解决方法:
1. 更加关注“通法”,熟练掌握技巧的内涵外延和运用情景。
2. 这30天做题,答题时关注:我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题干诱导我让我本能与哪些基础知识瞬间建立联系。
3. 看答案解析,听老师讲题关注第一步思维,他怎么想到的,题干哪个词是关键,而我却对它不敏感的原因。而不是简单把原因归结为“当时没想到”,想不到本来就是能力的严重缺失。
4. 错题本及笔记本的熟悉巩固复习。
5. 书本基本知识的系统复习,肯定包括数学物理,坚信基本模型思想在书本上。
五,基础知识不清和易混易错不明
解决方法:
我们现在做的是学生通过做题带动回归教材,查漏补缺,试题有真题和模拟题两种。套题尤其是高考真题,命题一般都遵循按照考纲,重点不回避,非重点轮流随机考察原则,所以,29天,20套题如果能做到细细过,题题清,点点透,基本相当于把学科知识按照重要程度复习20遍。唯独担心学生犯“买椟还珠”的毛病,只重“量”,忽略“质”。
六,时间不够,考场手忙脚乱
主要还是因为一方面能力和欲望不匹配,临考前实力未达到某个高度,而考试的自我预期却居高不下;另一方面是一场考试俩小时前半场目标是做好,后半场目标却变成了要做完才心安,因为对不对虽然不知道,但是却知道不做肯定是没有分数的道理。
解决方法:
1. 进考场前竭尽全力去备考,进考场后放下高预期,尽力就好。请相信,多大的脚穿多大的鞋。
2. 这29天做好考场心理变化模拟,做到初步具备考场试题作答统筹的能力。
总之,无论任何时候,说到底,孩子的备考问题就两个,一个心理问题,一个实力问题。而心理状态比如自信,比如冲刺到底的魄力在这临近高考的现在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们的知识细节问题交给我们老师,学生的心理情绪高昂的维持需要老师和家长共同努力。而涉及一些专业指导性问题发给您是因为总有学生更喜欢和自己的父母交流,以作为您备用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