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4月开始,采用时间记录法,断断续续地记录,后面就不了了之了。直到10月份,读了柳比歇夫的《奇特的一生》之后,感慨于柳比歇夫成就的伟大,以及时间记录法的有效,于是从十月二十四号,一直不间断记录直到今天,以后还将继续下去。
我们班组群里有八个伙伴参加了每天晒时间记录打卡活动,每个人用的方法不一样,有的采取表格式,有的采用时间分配比率图示式,有的和我一样采用原始的纸笔记录式。具体点的会记录每个时间段做些什么,可能是生活,可能是工作,可能是交际,可能是学习,这样就会对自己一天的时间耗费了然于胸,然后就能够适当调整,使生活更有效率。我的记录比较偷懒,只记录一天用于读书学习上的时间花费,但即便如此,坚持一段时间下来,也有长足的进步。
下面我就稍微总结一下这些天采用时间记录法后的效果。
一,每天学习最短一个小时,而且最短时间总是在双休日,得到的专栏双休日一般没更新,我就跟着休息了,以后改进。
二,因为每天要在时间记录群里打卡上传记录,感觉看书学习的时间太短会不好意思,所以会自觉地加长时间,近些天的时间记录都在四小时以上,养成了读书听课记笔记的习惯,输入效果明显提升。
三,已经很久没追网络小说了,曾经这是我的一大爱好,现在因为没时间,收藏夹里,网盘里那么多伙伴们分享的好书,好课还看不过来呢!网络小说里有写的很好的,但是大多数无论是从文笔,故事的逻辑各方面还是不过关的,有那个沙里淘金的功夫,不如直接买印刷出版的来看,毕竟已经有出版社帮我们做了筛选了。
四,最重要的一点,是从同伴们的记录中发现与我同行的是如此优秀的一群人,为他们的努力、成绩骄傲,也为我能成为其中的一员深感幸运。
北大的何帆老师把每天的事情归类分为四个象限,分别为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紧急也不重要。
时间有限,这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情比如追网络小说,比如追剧就砍了吧;紧急不重要的事即不得不做,做完也没有成就感的平常琐碎的事情,处理方法是使之标准化流程化,尽可能的节约时间;紧急且重要的,做完有成就感的必须做的事情要简化;我们最应该花足够时间去做的是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比如锻炼身体,陪伴家人,学习新的技能。
以此为标准,持续改进,终会遇见满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