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发现一个挺有意思的事情,我在看我以前做的课设的时候,老师们通常会有一些很神奇的要求,比如说代码行不能低于xx行,功能点不能少于xx个。
这时候,我们会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老师会要求代码行或者功能点呢?其实,答案显而易见,老师希望你们能真正的学会这门技术。
对于管理系统,老师们总是不满足与让你单纯的完成增删查改功能,更多的希望你能完成一些创新的功能。很多时候,同学们就会绞尽脑汁的想一些根本没有用,但是又看起来很花里胡哨的功能就交上去了,比如说,在登录页面增加一些密码框。老师很满意同学们的成果,同学们也很开心的拿了一个高分。
但是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老师希望同学们创新的功能,真的只是一些前端页面上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吗?我觉得并不是的。
我们会发现一个事情,现在的大学生好像越来越呆了,他们好像失去了很多创造力。先看看我下面的例子。
印象最深刻的是易班轻应用开发大赛里面,同一款产品——饭堂管理系统,出现了4,5次。而这些产品根本没有太多实用的可能性。为什么这个产品这么多队伍喜欢呢?答案不言而喻,因为这个系统看起来确实会改变他们的痛点。
他们其中很多人都是技术上的大佬,懂的很多很高级的技术,什么负载均衡,什么分布式,用了xx技术降低了xx时间等等。不可否认,这些技术很厉害,也很强大,但是做出来的这个产品是否真正客户需要,或者是否真正有市场呢?却没有人认真思考过。而这些,就是由技术主导的产品。
在高校里面,老师可能会教你不少的技术,网课也可能会教会你很多更高级的技术,但是,如何做一个真正有用的产品,应该是高校教育的一个核心点。
对于学校而言,我认为不应该太过苛求同学们做一个xx代码行,xx功能点的产品,而是应该让同学们做一个能解决一些问题的产品。这样的产品更加有意义。
就C语言课设中的图书管理系统,我都已经看到过了无数年了,虽然很经典,但是我觉得老师可以让同学们去图书馆了解一下。比如说,借书还书的机制是什么,是不是单纯的借一本书,书本减少一本就可以了,如果遇到有书本丢了如何解决?同学们可以尝试对一个功能多种情况进行思考,思考你的功能是否能解决一个真实场景中遇到的问题,这样才能做出真正有意义的产品。
是的,我们应该在大一就要培养同学们拥有场景的思维,我们要利用真实存在的东西来做系统(产品)。我们应该要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做这个东西是否有价值,而不应该浪费过多的时间在思考,怎么用注释凑代码行,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意义的。
我是冷雪,随笔随机更新,希望各位大佬能高抬贵手,给我点一个小小的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