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你再也没法读进去一本书
最近看了一个视频,标题如题。
前:文中(视频中)讲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对读者的价值是什么?作者是如何引出这篇文章的?
A:视频提出大部分人无法读完一本书,分析了我们无法专注读大部头书籍的原因,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
我自己也存在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可能和我一样。
视频一开始,博主说他以往经常读大部头的书,一年的阅读量达到100本。他发现从去年(大概是2023年)开始,就好像读不完一本书了。46%的美国人一年的阅读量不到一本书。
因:产生相关问题的原因是什么?作者给出了什么解决方法,为什么作者认为这个方法能起作用?有没有提到其有效的背后机理?
作者分析了无法读完一本书的原因,如下:
多巴胺刺激:现在刺激多巴胺的媒体太多,比如手机短视频,不断争夺我们有限的注意力
选择悖论:选项越多,最后选择的越不满意,选择悖论让我们行动瘫痪。换句话说,现在可选的书籍太多,稍微有点枯燥就想换一本;
工作压力:多线程任务、持续高压会损坏我们的专注力及细节记忆能力。在充满压力的一天后阅读,你会忘掉大部分内容,让你不得一遍遍重读刚读过的内容,挫败感随之而来,还不如刷刷手机。
AI依赖:AI可以帮我们萃取一本书的精华,阅读时,我们就不想再一一阅读那些细节。
作者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法:
设置无媒体时间段,比如不带手机半个小时,看书游玩找朋友都行,之后把这个时间逐渐延;
创建一个舒适的阅读区;
从小目标开始,比如看5页,完成后奖励自己;
找个看书搭子或读书俱乐部,讨论书籍内容。
以上方法,是针对上面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来的。
后:如果这个问题处理好了,你会收获什么?
A:我发现最近花在阅读、尤其是非虚构作品阅读的时间上越来越少。如果能重新静下心来读书,我的生活会更加有品质,产出也会更多。
果:面对这个问题如果不做改变,会对你有什么影响?
A:如果我让多巴胺搠取了注意力,生活会越来越碎片化,自己会沦为信息的永恒消费者,而非一个有创造力的生产者。
适:文中(视频中)提到的工具方法,有没有不同的声音,其他方法?有没有不这么做也成功的实例?
A:视频中没有提到正念,据我所知,正念是最好的让我们找回专注力的方法。
有人不读书也过得很好,丝毫没有负罪感。当然,那不是我想要的。
边:有没有类似的工具和方法?
Deepseek说,提升专注力是当代认知科学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它结合神经机制、行为训练和环境设计等多维度理论,形成了系统化的方法论。神经机制理解(如多巴胺调控)、行为设计(如拉伸区任务——拉伸区指舒适区以外、恐慌区以内的区域,也被称作学习区)和环境优化(如物理隔离手机)。
视频里提到的关机实际是减少多巴胺刺激。
在舒适的环境里读书,是环境设计的范畴。
设定读5页的目标,和行为设计稍有关联。
界:无论是不同的,还是类似的,和文中(视频中)的工具或方法相比,应用界线在哪里?他们的差别是什么?
正念和视频里提到的方法,既有相同、也有不同。
正念让我们身心合一,视频里提到的方法——设置无媒体时间段、创建一个舒适的阅读区、找看书搭子或加入读书俱乐部,在某种程度上能帮助我们身心合一,专注阅读。
无媒体时间段的设置,是减少多巴胺刺激。正念降低对即时快感的渴求,通过调节前额叶-伏隔核通路,恢复多巴胺基线水平。
无媒体时间段、在舒适的椅子上阅读,是通过干预外在环境减少任务的切换,正念的“元认知觉察”能力(觉察思维过程本身),是在内在练习减少任务切换,从而降低神经能量损耗。
正念通过重塑神经来提升我们的专注力,这是视频里的方法无法做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