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高考了,我也没有什么事情可以帮忙的,希望能把我的一点点考试经验分享给学弟学妹们,有点忘了,希望大家不要介意,能对大家有点帮助吧。
语文
理科生应该都不太注意这门课,很多人觉得语文都是靠之前的文学素养的,但是训练之后得分差距会很明显!特别是理综、英语不是很出色的同学,可以考虑从语文拉分。后期多训练,会有突破的。所以在语文课上大家就不要写理科的题啦,天天做也是很累的,需要休息~
9道选择题,最多只能错3道。论述类阅读题都是能在原文找到相应句子的,可以在原文标注第几题第几个选项(这个做法也能用在英语阅读题上)。文言文,除了原文理解题需要看文章,其实前两个选择题都是可以直接做的,注意积累。二卷的三题,嗯,我记得总是在病句那里错,也是要注意积累各自的典型错误,比如杂糅啥的,你们懂的。
文言文翻译题。是分点得分的,一道题拿出来,要有判断出哪些是得分点的能力。把那些字词翻译出来整个句子就没问题啦。
诗词理解还有阅读,我记得训练的挺少的,也就最后一段时间每天的语文课老师给我们发一套题,让我们做。每种文体在语文复习书上都有,你们休息的时候做一份,当看小说了。虽然当时我也是各种不理解为啥是那样的含义,多看看就能找到那些“套话”。我也最怕这两题。。。
诗词填空题,毫无疑问,必须满分
二卷的拓展题,这个就没办法突击了,一般就是看造化了,你们加油
作文呢,主要是审题,平时训练我们没有时间写完一篇作文,就要练习找切入点,休息的时候也可以看看相关的素材书,看看拿到一个材料,你应该从哪方面去答,采用哪一个材料。还有作文和古代八股文一样,都是有一个格式的,不会写也要“装模作样”。
数学
一个字,练。最后这几个月在练习新题的时候也要回顾错题。回顾错题是非常重要的!以前我只是做新题,但是新题之后还是有新题,如果你不会总结的话不会的还是错。最核心的就是历年真题,这里的题都是经典中的经典,需要大家仔细推敲,只做一遍是远远不够的。每周找一个固定的时间做一套完整的卷子,拿来练手就够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去攻那些难题,一般的同学可以放弃啦,把基础题做好就够了。数学卷中的基础题为选择前8道,填空前3道,大题前3道和最后一道第一题。你是不是都能做全对,如果不能,夯实基础比什么都有用。
英语
没啥发言权,毕竟英语不太好。但是训练以后高考还是考了一百多。已经很满意了。基础好的就直接跳过这部分就好了
得听力者得天下,现在学校应该已经开始每天放听力了吧,听完以后别对好答案就扔掉了,一定要看原文。听力里出现的单词都是最基本最基本的,要全部掌握。
阅读题前期的时候我们都三天做一篇,第一天做题,把重点单词标注出来,第二天听写,第三天翻译全文。后期的时候就是刷题,每天都有英语课,每天都要做一套卷=_= ̄
单词,额,基本都靠猜
作文,套模板
不太理解全国卷是怎样的,就还按原来的理综卷说了=_=
物理
和数学差不多啦,刷题是不变的真理。当时我们老师说7题选择最多错2道。第一道大题必须拿满分。然后复合电磁场那类的,以前觉得好难,后来的时候最喜欢做这道题,因为都是一样的步骤,再不会做,三个公式也能摆出了。动能定理、能量守恒、做圆周运动的受力分析。至少第一小题可以做对了。实验题要至少要拿三分之二的分数。就那几个实验,把它搞清楚就好了,不应该丢分的。
化学
化学是理综里面最简单最容易拿分的,选择题也一样只能错2道,大题里前两题也是要拿满分(元素周期表和有机化学)不知道怎么讲,反正做多了就会了=_=有些同学觉得有机化学很难,其实你要是搞清楚原理就很简单,觉得难是因为你基础知识就没有扎实,比如羟基、羧基、氨基啥的各有什么特点,一个化学式的同分异构体有几个,哪些是有颜色的,各有什么颜色。这些都是最基本的,复习书上都有总结,建议觉得这个模块难的自己重新看书总结出来。化学方程式就不用说了吧,记住,没别的
最后一大题后面的实验分析就是看运气了,这是以前我们老师说的,能拿分是你的福气,拿不到也不可惜。
生物
号称理科中的文科。记的知识点超级多,所以光做题不回顾课本是不够的,建议每一道错题都回到课本相应章节,重新看一遍,看出问题点在哪里,或许最初会很浪费时间,但是这样做会比只看答案好很多。总是错的知识点最好能重新记录在本子上,经常翻一翻。
选择只能错一道。不太记得有哪些题型了。算概率那个有些比较难,可以把算概率最后做,记得大题里有很多概念,这些当然也要全部写对啦。总之呢,生物需要很细心,然后有个最强大脑,把细碎的知识点都揉进脑袋里,要记得多看多总结。
最后呢,希望同学们能一鼓作气,时间很长,基础一般的同学还有飞跃的机会;时间很短,眼看就要做出人生抉择。我不能说挺过这段时间你们就解放了,毕竟这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阶段,走过这里还会有其他的坎坷。对于我来说,大学以前是个确确实实的学渣,上大学以后却成了学霸,一年已经拿了两项奖学金。所以没有什么不可能的,要做的就是相信自己。喜欢一句歌词:拥有的都是侥幸,失去的都是人生。与之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