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纯植字〗 【深圳 张安立】↓
——————————————
《大暑略记》
不急不缓大暑至,又炙又热苦夏期。二十四节恰半时,介乎夏季半年底!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同时大暑节气介乎农历六月十五日前后,正好为全年的一半,因此也叫“半年节”。由此观之,大暑节气更具有纪念意义。此时天气高温高热更胜于小暑,故名大暑。“暑”原是炎热之意,大暑,更是炎热圣极。大暑是一年中阳光最猛烈、气温最高、雷雨天气横行的节气。“湿热交蒸”在此时到达顶点。
大暑节气正值“三伏天”里的“中伏”期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段。大暑节气,阳光猛烈,高温酷热、雷暴台风频繁,雨量充沛,此时人们难免会有湿热难熬之苦,所谓“苦夏”,那真个是感同身受,但却是万物狂长之时。因此,民间流传有非常形象精彩的民谚:“大暑不暑,五谷不鼓。”、“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而且,此时此际正是夏天全方位打开模式,或曰是真正在过这个夏天!
炎炎酷暑,露天太阳底下是炽热,室内不见太阳是闷热,如此情形,不仅体感明显觉得难受,而且心情觉得时间缓慢,似乎有点度日如年之感。此时此刻,有一位南宋诗人曾几的同题应景五言诗《大暑》对此留下了生花妙笔,而且更有一种超然境界。曾几《大暑》:“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全诗写景写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炎炎夏日谁都面对,闷热无风人人体会,因此诗人的语言、诗人的文字、诗人的心境无不关联着生活中的每一个普通之人。然则诗人却能留下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经典诗篇。
严寒酷暑,刻骨铭心,冷乎热乎,概莫能忘。因此,今逢大暑,人们对大暑印象尤为深刻。古往今来,也有较多关于大暑的精彩谚语,例如:
“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表示如果大暑不够热,那么立秋之后可能更热,“秋老虎”也趁机而出。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表示小暑小伏都不算热,到了大暑中伏时节才真热。
“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表示着气候平衡的微妙关系,如果夏天小暑大暑不够热,那么冬天小寒大寒也将不冷,这是一种正比关系。
“大暑无酷热,五谷多不结”,此句谚语显而易见地反映了农作物的生长与气候成因之间的关联。说明农作物反而偏喜晴热高温,不喜欢低温阴冷天气。
大暑节气虽然炎热,但却流传很多风俗,比如晒伏姜、喝伏茶、烧伏香、过大暑、喝暑羊(汤)、斗蟋蟀、(吃)半年圆、吃仙草等等,每种风俗都有比较经典有趣的意义。例如伏茶,顾名思义,是三伏天喝的茶,经由金银花、夏枯草、甘草等十多味中草药煮成的茶水,具有清凉祛暑之效。而且此茶免费供应堪称最大亮点,免费供应时间自农历六月初至八月末长达三月,当然这是古时旧事。相传古时,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个习俗,就是村里人会在村口凉亭放些茶水,免费给过往行人喝。如今,这样的凉亭已难见到,不过据说在温州,这个旧时习俗却能一直保留下来(未知真否),如同古风那样每个凉亭里仍有专人全天煮茶,保证供应。
小暑大暑,就象一对兄弟挨个登场,小暑弟弟到来,天气已经进入炎热高温高湿状态。现今又是大暑哥哥登场,天气已从炎热转变为酷热,所以民谚有记:“小暑交大暑,热得无处躲。”、“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因此,时下大暑期间,每天酷热程度可想而知。所以,人们每天日常生活中的身体、心情、性格等方面又必须与此节气适配以及得到较好的调养。具体都还关系到饮食、休息等细节方面。例如大暑时节,肠胃消化功能较弱,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肥腻、辛辣、煎炸类食。除了多喝水、常食粥、多吃新鲜果蔬外,还可适当补些清热、健脾、利湿、益气、养阴食物,如莲子、百合、薏仁、荷叶、冬瓜、西瓜、绿豆等等,同时还要注意饮食卫生营养均衡。
大暑时节,白天日晒时间较长,夜晚入睡时间应以晚点为宜,此时一天的余热渐退,晚上较为清凉,容易入睡。早晨起床时间可以适当早点,因为天亮的时间较早,而且凉快,符合天人相应的养生之道。这个时节还要合理安排工作,注意劳逸结合,避免烈日暴晒,注意室内温度,除了降温,也要有一定的通风效果。总而言之,大暑带来太阳大大亮亮堂堂的世界,万物生机蓬勃,一派繁荣。所谓秋收冬藏生活保障也正基于春生夏长做在前方。大暑时节,不急不躁,心如静水,不仅不惧夏热之苦,反而将会产生喜欢这个夏天之感!
年中夏盛大暑至,大地酷热合时律。禽兽虫儿藏踪迹,稻瓜豆儿展笑靥!
二O二四年七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