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稿人:江苏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 丁锋
【真题再现】
请以“舌尖上的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1.先在空格处填上适当的内容。
2. 篇幅不少于600字。
【材料解析】
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美食文化再次被广泛关注,而这次大家关注更多的是技术背后的生活、文化和情感。半命题作文“舌尖上的 ”正是基于这一背景之下题材导向式命题。从空格填充内容的选择看,最浅显的选项自然是与食物有关,如“舌尖上的滋味”“舌尖上的小吃”等;也可以是生活成长类,如“舌尖上的初三”“舌尖上的春节”“舌尖上的记忆”等;也可以是情感体验类,如“舌尖上的母爱”“舌尖上的友情”“舌尖上的家”等;还可以是文化底蕴类,如“舌尖上的唐诗”“舌尖上的李清照”“舌尖上的乡愁”等。只要能与“舌尖”感觉相联系的,均可入题为文。
从文体选择看,本题适宜写一般记叙文或文化类散文。本题写作的关键点在于要把“舌尖上”的感觉具体地描摹出来,即便是文化类题材也须有材料来体现“舌尖”特有的味觉和触感。本题写作的难点在于,要以“舌尖”的感觉写对生活、对社会、对人情、人性、人生的真切而深刻的体悟。要将事件、感受、人性、情感、思想等有机融合,写出真生活,表现真性情,彰显真思想。文化类散文要注意截取“舌尖”感官的文化素材,写出特殊视野下的人文风情、历史感慨。以上写作,都要注意不可将“舌尖”概念化,但也要注意不可太过坐实,因为作文应以“人”为中心,感觉、感受、感情、感慨是关键,要注意感觉的迁移,如一“苦”字,可以是口舌体肤之感,更应是生活之滋人生之味。
舌尖上的家
江苏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 丁淋
家,是温暖的。想象中的家,是梦幻的;舌尖上的家,是实在的。而创造起这个美味之家的便是我老爸!
人说,家中不可一日无母;而我却道,家中不可一日无父。为啥呢?因为呀,我家父亲大人是全家人口福之源,没有他,我们吃什么呢!但是爸爸却是很“不情愿”为我们做饭的。
“我天天这么晚回来,还要等我回来弄饭,你是妈,还不做!”爸爸又在“河西虎啸”了。每天都这句话,我听得耳朵都长茧。可是,说完,爸爸还是围上围裙,勤劳地去做饭了!
爸爸最喜欢别人品尝他做的菜了,而我则最喜欢品味美食啦!每每爸爸做完一道美食,我便第一个品尝。而爸爸则会紧张地盯着我看,问:“怎么样,怎么样?是咸了,还是淡了!是辣了,还是……总而言之,好吃不好啊?”我则故作苦涩地皱皱眉头,再看爸爸见我皱眉便沮丧地垂下了头,我这才娓娓道来:“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菜啦!”爸爸就又如打了鸡血一般,充满斗志,又连烧了好几盘菜,让我尝。
这时妈妈夹着筷子快马赶到,爸爸连忙打掉妈妈想“偷腥”的“爪子”,说;“想吃自己烧去!”妈妈便对着我挤眉弄眼,显然是向我求救,我便开口说:“爸爸,妈妈确实不称职,不是家庭主妇,但不也衬托出你是个无人可敌的家庭好主夫吗?”说完便向妈妈眨眼,妈妈也附和着我连连点点头。爸爸被我和妈妈马屁拍得一愣一愣的,而妈妈趁这空档早就对桌上那盘盘色香味俱全的菜大开杀戒了,我也不闲着,大吃了起来。留爸爸一人回味去咯!当他回过神来,已是等着他收拾的一桌残局。此后,便又是一场口舌之战(此处省略数百字)。
爸爸的饭菜创造了舌尖上的家,让我感到美味、温暖和梦幻。
简评:这篇习作,以爸爸做菜为主料,以母女饕餮盛宴为辅料,佐以一家人之间的情趣和谐,为我们呈上一盘叫做“舌尖上的家”的小菜。细品来,一些被称为“恩爱”“疼爱”“生活”的感觉悠然升腾。
舌尖上的记忆
江苏省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 徐媛
每一段时光都有它独特的味道。青春,是酸涩的青苹果。承载着我们无忧无虑的记忆,是那轻狂的年少。即使有些事,已经好久不曾重演,我却依旧记得那舌尖上的味道,那种记忆。
又一次,站在了乡间的小路上,金灿灿的麦海随风摇曳着,荡起一圈一圈的波纹。天气已经渐渐的冷了,这些麦子却还在这儿贪婪的享受着午后的阳光,也许,再过一段时间,那个轰隆隆的大家伙就会来把它们封进那些白色的大口袋。
坐在田埂上,突然想起了奶奶。那时爷爷还在世,奶奶和爷爷肩并肩挥舞着镰刀,那暖暖的阳光被打落在他们的牙齿上,他们咧着嘴,笑得很快乐。我就坐在这田头,抱着碗吃着奶奶做的宽面。那面滑滑的,却很有嚼劲,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是不可多得的美味。
记得,爷爷爱吃馒头,一年要做上个五六次馒头。当那蒸汽慢慢向上钻,跑到天花板上时,烟雾笼罩了整个厨房,也在我的牙缝间穿梭。往往,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奶奶会把做馒头剩下的已经发酵的面团,放在桌上,拿擀面杖,来来回回的抚平,然后改大刀切成长条,最后切成一小片一小片的。旁边的火烧得很旺,水咕咕地冒着泡了,奶奶把一大把的面洒了下去,拿勺子来回和几下。最后,不紧不慢地盖上锅盖。
往往这个时候,我便会踮着脚,拼命盯着锅沿,想看那白雾什么时候又飞到我的旁边。当我专心致志等的时候,奶奶已准备好配料,麻利地掀开锅盖,依次丢进配料,再淋入麻油,放入香菜。一股好闻的面香立刻钻入我的鼻底。不等奶奶说,我便飞快地坐到椅子上,拿好了筷子。奶奶见我这样总是先慈祥地笑一下,然后吩咐我慢点吃。
我哪里听得进去,张开嘴就往里送,立刻我舌尖都麻了。我只好先对面条吹吹再放入嘴中。好像生怕晚吃一点就吃不到了。那面条刚碰到舌尖,一点微微的辣和酸便在口腔中跳起了双人舞,它们陶醉了每一颗味蕾,伴着麻油的香味,蔓延到我的全身,我抱着碗 ‘呼呼’地往下灌。当时的我狼吞虎咽,哪里顾得去仔细品尝。
后来,爷爷不在了,家里再也没有做过馒头,即使是逢年过节,也只是随便买一些供一下菩萨罢了。而我,也再也没有机会吃到奶奶做的宽面了。我曾经在面馆里吃过那样的宽面,可味道却没有记忆里的那样好吃了。
我渐渐的明白,人生像是一辆末班车,沿途的风景充满了诱惑,路上也会有形形色色的人出现,但每一个人都会离去,他们只是沿途的风景,不是真正的归处。就像每一条路都会走到尽头,每一场人生都会华美落幕,唯有那些回忆会一直陪伴你,就像那舌尖上滚烫的记忆。
简评:舌尖上的记忆总是伴随着一定的触感、味道和温度,小作者细腻地描画出小时吃奶奶手擀面的场景和体验,真使人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而氤氲在记忆里的温情和诗意也令人倍感亲切和美好。舌尖只是探寻记忆的特殊触角,拥有与失去,切近与迢遥,小作者品味的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人生。
舌尖上的情味
江苏省南通市通州区新联中学 郝路江
太阳给那绿油油的树梢,镀上了一层金,一声声的吆喝在耳边响起。
“开饭了,路路,回家了。”哒哒的凉鞋拍击石子的声音在门前响起,一股沁人心脾的香味扑过来,今天一定又有我最爱吃的……
“奶奶,我回来了。”最重要的是我美味的食物啊,心里默默想着。随着门吱的一声打开,悠闲的哒哒声立即变成急促的嘭哒声。“哈哈,美味的酸菜鱼我来了。啊!”随着“啊”声的响起,一块酸菜已进入我的嘴里。淡淡的辣味随着那地道的酸菜汁液,刺激着我的味觉。
“死馋猫,回来了也不知道打个招呼,快别用手拿,筷子给你,一手的泥,吃了不拉肚子啊……”
随着奶奶嘀嘀咕咕的声音,我的口水已经流得满地都是。“奶奶这酸菜什么时候的?”“怎么了?”终于打住了滔滔不绝的声音。“没什么,就是……嗯!好好吃啊!”“知道你就好这口,还不去年的酸菜,拿出来煮鱼给你吃吗!看你这馋样。喏,给你,吃点饭,别老吃这菜,伤胃!”
叭唧叭唧,嘴里动个不停,随着嘴的一张一合,那不带刺的乌鱼,那带着一丝丝辣的爽滑酸菜,那诱人的香一起进入了我的口腔,筷儿不断飞舞。
夕阳在西屋檐上跳着最后的华尔兹,轻巧而又美丽。终于舞毕,光明留恋着舞曲,不肯离去。
“嗝——奶奶,好饱啊!”满意地拍了拍肚皮,嘴里还回味着那酸辣爽滑的味道,人间极品啊。
碗里那残留的鱼肉星和酸菜,还在享受着临近最后消亡前的自由。
忽想起,奶奶好像没吃。“咦,奶奶你怎么不吃?”“奶奶不能吃,一吃就犯胃病。”“哦——”我似大彻大悟般地哦了一声。
现在,夕阳依旧,物是人非,与奶奶相隔千里之遥。
忽一天在饭桌上一时兴起问:“爷爷,奶奶真的不能吃酸菜鱼吗?”“你奶奶最喜欢吃了!你怎么会问这个呢?”“没什么……”忙摇摇头。
摇头间,眼前早已朦胧,不知是否是饭的热气。
原来,奶奶不吃酸菜鱼不是因为怕犯胃病。
或许奶奶从未有过胃病。
简评:小作者截取了小时吃酸菜鱼的一幅情景,同时又以后来对话的方式揭开谜底凸显主题。小作者善于对氛围的营造,环境描写的点染给文章增添了些许诗意,为人物的心情、为人物形象的描摹起到了有力的烘托效果。
舌尖上的宿舍
江苏省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 丁杨
每天打扫的人都会抱怨,怎么会有这么多的垃圾的。每次扫垃圾都要往复于宿舍与垃圾桶之间。
最后,被罚扫宿舍一周的朱同学从家带了一个大桶过来。这样,把垃圾都放到桶里面再一起倒掉,扫地的人才轻松多了。每天都有满满的一大桶的垃圾扫出来。这些都是吃出来的。
每天晚上,大家在床上吃。早上起来,全宿舍一起泡面。架子上放满了碗。大家在去做操之前赶快吃完,没有尽兴的做完操之后回来继续。当然还有不满意学校伙食的,让来上晚自习的人买东西带进来。一群吃货们催生了一个新的“产业”。小崔在晚上或是中午采购一大袋子食品回来,有时是一大箱饮料,很快就能销售一空。当然,有时其他班的同学也会来买,小崔似乎有要有冲向“国际”的兆头。
当然,吃货们最幸福的时光还是家长送食物的时候。家长有时会担心我们这些吃货们在学校会吃不饱,怀念家的味道。家长们会拎着大大小小的保温瓶、保温盒来到宿舍送“温暖”。保温瓶里面装着刚刚熬的鸡汤,有的是肉炒饭。这些吃货们急忙狼吞虎咽一顿。
家长不可能天天来送美食,剩下的空虚寂寞时光只能靠零食来打发了。
晚上,宿舍熄了灯之后。大家在床上吃零食的吃零食,有的因为动作慢了,泡的面还没有泡好就熄灯了。只好从床上爬起来,偷偷摸摸的下床去吃面,还要冒着被“阿伏伽德罗” (管宿舍的老师,长得风险)发现的危险把泡面端到床上吃。有时泡面汤会一不小心泼到床上,但被发现往往已经第二天早晨了。
第二天清晨,宿舍地面上便会照例铺满了一层垃圾……
而晚自习之后,宿舍里又会是泡面的天堂。
简评:宿舍的味道就是学校的味道,不过如果离开“舌尖”“宿舍”写学习,似乎又回到一般的写作视角上来。小作者将镜头固定在宿舍一隅,在时间的流转中,各色人等上演着与舌尖有关的情景剧。从材料处理看,小作者镜头出奇地集中,这种看似封闭的写作系统却使得文章具有了极其开放的张力,令读者自然感受到这些寄宿生更多的生活世界。
舌尖上的世纪
江苏南通通州区新联中学 瞿阳
奶奶说记忆中五十年前是白色,随时一阵挨饿的日子,却让她记住了一段时光。
爸爸也说记忆中三十年前是多彩的,虽吃的东西并不多,却是他难忘的童年。
半世纪的变化是什么?难道是食物的变化?伴着疑问,我翻出脑海中的一幅幅画。
这是我五十年前的奶奶,她,十五岁。人消瘦,身穿粗布衣服,她拿着锄头,准备去队里干活。来到生产队,好热闹,男人,女人,老人,像她这么大的孩子,三十岁的,四十岁的,大伙都在干活,仅是为了一碗稀饭。到了中午,便早早的来到食堂,食堂里尽是人,大伙都在打饭,不同的是,大伙都在喝稀饭,奶奶无奈地摇了摇头,捧起只有极少米的米汤一饮而尽,便朝着田埂走去,渐渐地,身影消失在田野上。
他,三十年前的我爸爸,十五岁。他早早地便从学校赶回,放下他妈妈为他做的书包,便挎着篮子到田里割草,草割完了,便去喂猪,猪可是全家的宝,大伙可指望着过年将它买了,买上个猪头,回家处理干净,也是顿美味。越想越馋,肚子叫了,他放下手中的篮子,往家里奔。妈妈早就等好了他,叫上了田里劳作的爸爸,一齐坐在桌旁,准备给肚子一个慰问。今天吃的是烙饼,虽然油水不多,但看上去金灿灿的,怪好吃的。
这是今天的我,十五岁。早晨起来,下楼时老远就又闻到香味,妈妈早就准备了早饭。牛奶,鸡蛋,这些餐桌上常见的东西我也早就吃腻了。早饭过后,便去打球,打累了,回家。此时家中菜香更浓了,饭桌上有鱼有虾,更有我喜欢吃的烤鸭。妈妈也为我盛好了大米饭……
我们的饮食生活变了。
是啊,三代人所生活的年代里,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奶奶生活的那个年代,大家或许有得吃,却又吃不饱。爸爸生活的那个年代,大家吃得饱却又吃不好。我们现在生活的21世纪,可以说是丰衣足食。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的饮食生活不断变化,半个世纪,是中国突飞猛进的半个世纪,更是中国亿万农民创造生活的半个世纪!
下面的世纪,我们的舌尖生活,该怎样去创造?
简评:当布置下“舌尖上的 ”这一半命题时,我对学生新题材的选择就充满了期待。这位小作者的题材选择就让人眼前一亮。以舌尖生活来反映时代发展、生活变化,同时小作者将表现的视角定位一家三代人的不同感受,也使文章显得更有质感。从写法上看,小作者有叙有思,叙议结合更增加了文章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