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到一部山难纪录片《卡瓦格博》,讲述了世界第二大山难的前前后后,里面还穿插着人与自然的讨论。登山者对于雪山不惜生命的热爱总是难以理解的,这却让我想到了自己的雪山情结。
去年的春节,我和辉参加了5276米的四姑娘山二峰的攀登。
前期经过繁复的准备和18个小时的连续值班,我在凌晨抵达成都,见到登山队友时,大家脸上都有掩不住的欣喜。第一天我们就坐车到了3200米的日隆镇。在镇上便可以远远望到四姑娘山的最高峰——幺妹峰。那是一座死亡率高达20%的六千米雪山,对于我而言,只可远观了。
初到高原,氧气稀薄,随便跑两步心脏就会狂跳不止,脸颊总是红扑扑的。还好大家的体质不错,第二天的适应训练都很顺利,第三天便要从小镇徒步走到4200米的大本营。开始的路都很顺利,虽然有些冷,手机再也开不了机,人一停下便要冻僵了,我更是不停地擦鼻涕,但还是想说话的。从早上走到下午五六点时,高原反应就明显出来了,脚步越来越沉,呼吸越来越深,头也越来越重,辉同我说话再也没有力气回应。前面的人相隔不到50米,却永远也追不上了。都不记得自己怎么到的大本营,只是辉一直在旁边说“快到了,还有十分钟”,大抵是被这句话洗脑了。
想象中温暖的大本营也只是一个半山腰平坦的坡地,晚上风夹杂着尘土和砂石呼呼地刮着,搭的帐篷都快要吹起来了,满脸都是土。我的血氧只有75了,领队还开心地说一切正常。头因为缺氧疼的一夜无眠,旁边辉却睡得正香。
第四天了,凌晨两点伴着满天繁星我们开始了最后的冲顶之旅。我的精神异常的好,走了几步便再也没有什么不适,只是更冷了,里里外外穿了三件羽绒服,抓绒的面巾硬邦邦的,混合了不知多少鼻涕和冰渣子。爬了两个小时辉却出现了高反,恶心、呕吐、头疼,随着海拔的升高越来越严重,之前我忽略了跑步的人高反往往更重。看着前方用队员们头灯勾勒出的的路线,一眼望不到头。领队说“4900了,还有半个小时就到。”看着这样几乎垂直的石头路,我苦笑着想又是安慰剂吧。所以,半个小时后,在冷风中冻僵的我们缓慢下撤,走着走着便会迷路,漆黑一片,只能猜着胡走一通。再到大本营时,天空已经微微亮了。
走到帐篷前,浑身便没了力气,倒头就睡。睡醒后,辉的状态好些了,便说“你真应该不管我去登顶的,你状态很好。”我笑笑,山就在那里,总会爬上去的。旁边的队友也在抱怨“这大过年的,是家里的饭不好吃么,暖气不热么,非要来这里吃土。”我们都笑了,谁也没有办法回答他,但大家还是都聚在了这里。
回程时下了初雪,望着幺妹峰,那座圣洁的雪山,即使如此高的死亡率,依然让无数登山者纷至沓来,想必有各自的缘由,但于我只是为了片刻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