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理智
-7-
看画,读画,作画,不止是面对眼前的这些画作,看主体的形状、线条、色彩与气韵等表现形式,考虑如何从技术上捕捉到它们的精髓,对于真正美的绘画,要知道画的题材中所包含的意义所在,其本质是要寻找一种情感上,在欣赏自然界中美好事物呈现出的慰安方式。
“美是诉于感觉”,是希腊的柏拉图的名论,无论绘画、文学、雕刻、音乐、建筑、舞蹈等哪一种艺术,都是借一种物质而表现,而诉于我们的感觉的。
没有经过训练的眼睛,说不出这些名家画作的不同之处在哪里?而往往又被画中微妙细节所感动。凡物一入画中便会美起来,是经过了画家的表现,方才美化之后呈现在众人面前。
英国诗人王尔德有“人生模仿艺术”之说。“小说可以变动世间的人的生活,图画可以变动世间人的相貌。这是因为艺术家常是敏感的,常是时代的先驱者。世人所未曾做到的事,艺术家有先见之明。”
从我们自学绘画的角度来讲,应保持着童心未泯,趣味相随,纯洁无暇,不被事物所诱惑,能主动观察世间万物,而思想不被万物百态所羁绊,固化在某个狭小的范围内。
依葫芦画瓢,缺的是新意,“画竹的困难在于竹叶的结合上,粗看竹画,好像只是墨笔的乱撇,其实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以及集合的形体,都要讲究……
凡画一物,只要能表现出像我们闭目回想时所见的一种神气,就是佳作了。”(丰子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临摹或者创作一幅画儿的状态,是一种习惯积累过程的自然反应,文字更是如此啊!那生活呢,全都是在跟细节打交道。
-8-
因此文涉及到四个人,写作难度是以前的三倍左右,涉及面太宽了,所有想说的内容,要一点点在网上找出相关资料来,再结合自己临摹时的感悟,写出心得体会。这中间,还需要做很多相关联的读书笔记,理智几乎是在逼着自己,向前跑!跑至后半程,突然停下笔来,因徘徊在理智心中的疑惑,尚未找到办法解开,只能戛然而止。
继续写完这篇文章的转机,出现在2022年春节期间,无意中看到一位教国画老师的现场视频,她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古代书画展”过程中,录制了一期教学课程。
站在明代沈周“《飞来峰图軸》”珍品前,她隔着玻璃窗手指向了画内山石附近的星星苔点,让大家仔细观看,每一苔点,不是随随便便的一点而已,都蕴含着画家参学悟习宋代黄庭坚大字行楷的笔法踪影,所以说书画同源,这是古代画作中,都可寻得的规律。
在这位女老师的指引下,理智有缘也去参观了这个画展,56件珍稀名作,展现了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书法作品原貌,其中,可以看见沈周、董其昌《行书麦饼宴诗扇面》、蓝瑛《枫林爱晚图轴》、清四王(王时敏《山水轴》、王翬《竹林独坐图轴》、王原祁《为紫翁作山水轴》)、文徵明《行书游西山诗十二首卷》、恽寿平《秋卉狸猫图轴》、石涛《牡丹兰石图轴》、吴昌硕《梅石图轴》、郑燮《隶书歌谣轴》、文伯仁(文徵明从侄,《溪山深处图轴》)、文从简(文徵明曾孙,《介石书院图卷》)等诸多名家真迹。
观画时,理智的右手臂轻轻举高,手指搭在沈周那幅《飞来峰图軸》画作的玻璃保护层外,隔空顺着山势的走向,向下一点一点读着它的矮丘、疏木、中间古柏、松针、四角亭、左侧溪流、拱桥,以及画面右侧两位亭外站立赏景的老者,画中的天趣景物与意美人物的自然苍润、清秀画风,气度非凡,因为前期曾临摹过沈周40幅作品,所以在理智的眼里是那样的熟悉。
在蓝瑛的这幅《枫林爱晚图轴》珍品面前,北方山水深秋的磅礴大气、近景树木枝干的粗壮,枫林色彩的点缀等等,也是在前期临摹蓝瑛40幅仿古山水画册作品中,常常可以欣赏到其山水、人物、竹石笔墨奇秀、浅绛设色秋景灵动等踪影。
众多名家书画作品给我们带来了一场又一场的视觉盛宴,当你真正站在原画面前,是否体味到了画家的心,那与所描绘对象相共鸣共感,共悲共喜,共泣共笑的平等世界里,画家给予的世间万物以热诚深广的同情心。
想一想,画家的灵感从哪里获得?艺术创作时,必先从某自然中获得一种灵感,然后再表现出来。“灵感为主,而表现为从;即观察为主,而描写为从;亦即眼为主,而手为从。故勤描写生,不如多观自然;勤调平仄,不如多读书籍。胸襟既光,眼力既高,手笔自然会进步而超越起来。艺术完全是心灵的事业,不是技巧的功夫。”(丰子恺《万般滋味,都是生活》)
亲近自然,博览群书,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心地宽广了,眼睛自然明亮清澈,即便身处尘俗之间,也可辨认出新鲜不同的景象。知识储备丰富了,艺术修养有了提升,日常生活中,能主动观察而不盲从旧有习惯,也可以找出艺术的趣味来。
-9-
理智临摹完成清四王的近百幅作品,对这四人画风多少有些了解,然而更深入一些的知识层面,尚未开启。
参观完国家博物馆,尤其是亲眼见到王时敏、王翚、王原祁的书画藏品之后,回过头来再想一想,已临摹的王时敏《杜甫诗意图册》十二开原画,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仿古山水册》十开原画,现藏于常熟博物馆;王原祁《仿古山水册》十二开原画,现藏于天津博物馆;王鉴部分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于是,眼睛自然从天安门广场东侧的国博馆飞过长安街,飘向了广场北侧故宫方向。
故宫博物馆书画藏品,主要储藏于院内的14个地库中,地库温度维持在16摄氏度,湿度约55%。北京的冬季与初春季节,冷暖气温变化无常,不适合古书画对外展出,而在每年的4-9月期间,故宫会不定期在武英殿书画馆(常设馆)、延禧宫古书画研究中心展厅(专题馆)、午门展厅展出少量精品,为期一个月左右。
据介绍,2009年彻底清查文物后,目前统计在册的故宫书法、绘画、碑帖藏品已达159580件。如阎立本《步辇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陆机、王羲之、欧阳询等名家书法成为故宫镇院之宝。
近在咫尺而不能满足观摩名家名画的愿望,智仍有不甘心之态,于是网上预约了2月底周日故宫门票,得以前往一探路径。延禧宫冬季没有举办专题展览,文华殿《何以中国展》、午门正楼及西雁翅展厅《纳天为书——韩美林天书艺术故宫展》正值展出期间,还有故宫内馆中,常年开设的珍宝馆、钟表馆,可供游客参观。
此行最大收获,是在故宫御花园内的摛藻堂书店,寻得一本32开的小册子,《跟着「四王」游山水》(吴克敬),以及网购一本故宫出版社《故宫书画管馆·第一编》。
-10-
下面还想叙述一下清四王之间的关系,作为前面文字延伸一层的补充。
如上图所示,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均为长江三角洲江浙一带的人,王翚是江苏常熟人,与他们三个江苏太仓人,同属苏州市管辖,要是现在,从常熟到太仓驱车不过46公里的路程。
(1)王时敏(1592年~1680年),生为宰相之孙,太史公之子,幼时的他异常颖悟,既工诗文,且喜书画,而又精于鉴赏,这一切全然得益于他家世的滋养与影响。
祖父王锡爵费“金二十镒”(古代重量单位,一镒合二十两)给他的孙儿王时敏大方购回李成的《山阴泛雪图》,这个数目是当时一户中等人家一年的生活费加起来的样子。其家藏古迹卷本数量巨大,有元四家黄公望、倪瓒、吴镇、王蒙的多幅古迹,还有范宽、董源、赵孟頫、巨然、赵大年等作品。开篇介绍过的临摹仿宋元山水册作品中,上述名家都曾经出现过。
王时敏七岁时遵从祖父王锡爵的授命,随董其昌而游;十二岁时,董其昌应王锡爵之请,为其既画树木石头的课徒稿,又画山水景物的课徒稿,以便他随时观赏临摹用。董其昌与王时敏的年龄差三十七岁,他俩可以算是一对忘年交了,半师半友关系。但王时敏不是完全一味地传承董其昌的衣钵,而是‘’有意识地将董氏带有禅学气息的风格,修正为符合儒家审美理想的风格。‘’年纪轻轻便扬名明末政坛,声名显赫,继而成长为清代画坛领袖。
《清史稿》中关于王时敏的记述,他隐逸在故乡的山林中,不俯仰世俗,却爱才若渴,以致‘’四方工画者踵接于门,得其指授,无不知名于时‘’。著名者如吴历,王翚,还有王时敏的孙儿王原祁,就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王时敏24岁时摹写宋元古迹而成的《山水大册》,上海博物馆也藏有相类似的《仿宋元六家》册;上海博物馆所藏《云壑烟滩图》轴,37岁时作;故宫博物院藏其《落木寒泉图》轴、《仙山楼阁图》轴、《山水轴》,分别作于72岁、75岁、84岁。
王时敏77岁时所作《虞山惜别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2)王鉴(1598年~1677年),字元照,号湘碧,又号香庵主,江南太仓人,明末清初画家。也是江南望族王氏之家,曾祖父官至兵部侍郎,祖父王世贞官至刑部尚书,为“嘉靖七子”之一,其父王士祺官拜史部员外郎。
王鉴既通四声,又善诗文,以举人荫受廉州知府。与王时敏同为董其昌的弟子,三人同为“画中九友”。王时敏曾题王鉴画云:“廉州画出入宋元,士气作家俱备,一时鲜有敌手”。
王鉴精通画理,摹古尤长,其临摹董源、巨然尤为深诣,清代诗文家顾云臣在王鉴《临北苑潇湘图》轴的画作上题识:“湘碧先生幼喜绘事,时从董宗泊王奉常游,得见宋元名公墨迹,博采玄微,罗拾指下,故其晚年画道益进。”
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在《桐阴论画》的书中,毫不吝啬词汇,极尽佳句美言地评论王鉴:“工细之作,仍能纤不伤雅,绘有余妍,虽青绿重色而一种书卷之气,盎然纸墨间,洵为后学津梁。”
王鉴师古摹习的对象,多达数十位画家的作品,被他墨写彩染、恭敬严肃地临摹了个遍。故宫博物院珍藏有王鉴的《仿黄公望山水图》轴、《仿子久山水图》轴,“风之亲,山知道,鱼之灵,水知道”,他笔下的山魄水魂,浓墨点染、枯笔皴擦、淡墨浸洒之山水画,可以窥见其见识丰富,见识广博,水清丽则秀出,山险峻则奇涌。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王鉴73岁时作品《溪亭山色图》。
(3)王翚【huī】(1632年~1717年),字石谷,号耕烟散人、清晖老人等,江南省苏州府常熟人(今江苏常熟)。其绘画以山水为主,山水融会南北诸家之长,创立了所谓“南宗笔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被称为“清初画圣”。
资料显示,王翚“出生布衣,早年家境贫寒,不能以学致仕,遂为画贾仿造古画谋生,供养双亲。”布衣,清四王中,唯他一人,说得再明白一点,就是祖上数代是市井中仿造古画的普通画师。而清四王中的其他三人,都是官宦世家,或祖上官高位重,家中殷实富甲一方,或像王原祁秉承家学、精研画技。
专攻山水画的父亲王云客是王翚的启蒙老师,十六岁那年拜同邑职业画师张珂门下,跟他学徒。台北故宫博物馆院藏有王翚十九岁时做的一件《仿古山水册》十二开,以他年龄推算,该是他学徒时期的作品。
王翚二十岁时有幸结识了王鉴,拜其为师,王鉴比王翚年长三十四岁,邀其去府上观摩王鉴收藏的倪赞与董其昌等许多家藏真迹,并全方位给予指导,使王翚画技迅速提升。
数年后,由王鉴带着王翚北上游历,又虔诚拜入王时敏的门下。王时敏不仅把珍藏的名人古迹,无所保留给王翚临摹,还介绍一些文人名流,如盛名一时的大收藏家唐宇昭等,让其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古画。这种摩古时间的持久坚持,王翚画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王翚其画笔墨功底深厚,长于摹古,几可乱真,临摹北宋画家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就骗过了王时敏,于绫边题识认定为真本,其画被卖进京城,安然度过二十五年,之后某一天被王翚的得意门生宋骏业见到,这才指明非范宽真迹,而是王翚的仿作。
王翚的山水画主要以水墨为主,但却少见纯粹的水墨,几乎所有的画作,都带些色彩,但不会太浓艳,轻轻施一抹浅绛,淡淡地涂一抹山青,恰到好处。但他的佳妙画作,在画史上列位只在“能品”一类,而非“神品”名类中。
故宫博物院藏有王翚作品《仿巨然烟浮远岫图》轴、82岁作《夏五吟梅图》轴,上海博物馆藏《仿巨然山水》等。
(4)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号麓台、石师道人,江南省苏州府太仓人(今江苏太仓),王时敏孙。
王原祁山水得祖父王时敏真传,一生醉心大痴(黄公望),晚年笔墨有登峰造极之势,笔有金刚杵,墨有湛然色,华滋沉郁,卓然画苑,“清六家”中之翘楚也。
王原祁在翰林院任侍讲学时,即充任《佩文斋书画谱》的总纂官。康熙三下江南,王原祁随学身边,使其视野与见识更加广阔。史料记载,他借统治者势力,搜罗到了1844种古籍文献,历史三年,编纂成的《佩文斋书画谱》,刊行共一百卷,堪称“自有书画谱以来最完备之作”,也因此使他与清四王中的那三人相比,在清代绘画史上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
清著名山水画家张庚(1685~1760),记录了王原祁作画的一丝不苟与讲究,“乃展纸审顾良久,以淡墨略分轮廓,既而稍辨林壑之概,次立峰石层折树木株干,每举一笔必审顾反覆而日已夕矣。次日复招过第,取前卷少加皴擦,即用淡赭入藤黄少许渲染山石,以已一小熨斗贮微火,熨之干再以墨笔干擦石骨,疏点木叶,而山林屋宇桥渡溪沙了然矣。然后以墨绿水疏疏缓缓渲出阴阳向背,复如前熨之干,再勾,再勒,再染,再点,自淡及浓,自疏而密,半阅月而成……无一笔易下,故消磨多日耳。古人十日一水五日一石洵非夸语也。”
王原祁在自己的画上题识:“万壑松风,百滩流水,意在机先,笔随心止……,须审毫厘,莫别远迩,极深妍研几,竿头一纵……”,以及“画法与诗文相通,必有书卷气,而后可以言画……其中可以通性情,释忧郁,画者不自知,观画者得从知之,非巨眼卓识,不能会及此矣。”
“自然平淡天真,如篆如籀【zhòu】,萧疏宕逸,无些子尘俗气”这句话,是对王原祁画作气质品格的评价。
故宫博物院藏有王原祁《富春大岭图》、65岁时作《丹台春晓图》轴等;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有诗图》、《仿黄公望山水图》等;广东省博物馆藏《夏山图轴》;苏州市博物馆藏《江乡春晓图》等。
(未完待续……)
2022年03月05日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