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答此题,首先一定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公孙衍是什么人,他的职业是什么?
后世给公孙衍的定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纵横家,是张仪的连横策略的主要对手,战国时期纵横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主张诸国合纵抗秦。
公孙衍是魏国人,在商鞅被秦惠文王处死之后,他继任大良造之职,而后积极谋划攻打魏国的事情,并亲自带兵进攻河西要塞,俘虏魏国主将龙贾,斩首八万。
这一仗之后,秦国已实际占据了河西之地。魏国只好把河西地区割让给秦国,向秦国求和。
因为魏国当年痛失商鞅,他们发现公孙衍也是魏国人,很是担心公孙衍会成为第二个商鞅,于是在魏国割地之后,魏国就一方面用重金贿赂公孙衍,一方面对其开展心理攻势,告诉公孙衍他作为魏国人,可不能像那个商鞅一样替他国卖命,来攻打自己的母国,最终自己却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
于是,公孙衍经过慎重考虑之后,向秦王提出,借着魏国割地之际,与魏国修好,转而攻打其他国家。
而这个时候,另一个魏国人,发现了公孙衍的这件事情,于是他就到秦惠文王面前告密,说秦国目前正是攻打魏国的大好时机,而公孙衍却建议攻打其他国家,这是因为公孙衍收了魏国的钱,这是他的误国之举。
这个魏国人就是张仪。
而秦惠文王也因此不再重用公孙衍,而启用张仪,后来公孙衍遭到张仪排斥,不得不离开秦国,去魏国做了将军。
因此,公孙衍对张仪怀有一种愤恨之情,对秦国也有一种怨恨。
到了魏国后,他就首创“合纵”策略,从多国之间的共同利益出发,依靠多国的军事力量共同攻打某一敌国。
为了印证他的这个战略想法,他就拉拢当时的另一个大国齐国,和魏国一起攻打赵国,结果赵国大败,于是诸侯各国就对公孙衍另眼相看。
接着,公孙衍就开始筹划齐楚魏三国伐秦,秦王为了破坏他的合纵,命张仪率兵攻打魏国,迫使魏国依附秦国,从而破坏齐楚魏三国合纵。
齐楚魏合纵失败后,公孙衍就开始游说赵、韩、燕、中山四国,发起了历史上著名的“五国相王”,也就是说上述四国与魏国一起互相承认对方称王,已达到合纵的目的。
但是,五国相王却因齐楚秦等大国的强烈反对而失败。
五国合纵失败后,魏国任用张仪为相,公孙衍再次被排挤,后来秦国借道魏国攻打齐国,结果大败,张仪被赶回了秦国,公孙衍重回魏国相位。
而后,公孙衍再次联合赵魏韩燕楚五国,合纵攻打秦国,六国陈兵函谷关下,结果出兵的只有赵魏韩三国,但是三国之间各有各的打算,最终六国合纵也失败了。
公孙衍后来又到了韩国做丞相,又力图通过合纵攻秦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但是又因为秦国攻韩,而以失败告终,最终只能逃走。
公孙衍不仅游说中原诸侯国之间的合纵,就连秦国西北部的义渠也被他说服攻打秦国,给秦国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公孙衍一生除了在秦国任大良造之外,就是在别的国家担任要职,主要的政治目的就是通过合纵策略攻打秦国,但都被张仪的连横对策给打败了。
至于公孙衍为何一直和秦国为敌,这其实并不奇怪。
在战国时期的大争之世,礼崩乐坏,各家学说各显其能,而纵横家的使命就是通过自己的游说,使得君王采纳自己的政治建议,以达到自己的政治主张,因此纵横家效忠于那个国家,就一定要为这个国家尽心尽力,否则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次,公孙衍说到底,是一个高级的“职业经理人”,在诸侯王们开设的公司之间,轮番跳槽,然后向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进行挑战,这是很自然的事情,所以他虽然之前仕秦,但这也不能阻碍他后来在魏国、韩国的时候,提倡合纵攻秦的策略。
再有,当初公孙衍为秦国立了大功,秦王却因听信张仪的话,把自己排挤疏远,公孙衍心里自然是愤愤不平的,同时他和张仪可以算是棋逢敌手,既是敌人又是知己,面对负己之国,面对政坛敌手,面对人生知己,他自然是要奋力拼搏的,不如此,何为大丈夫呢?
《孟子·滕文公下》记张仪和公孙衍:“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