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2/4

      在前一章里,我们说明了一些差异性的问题,这对接下来要说的事很重要。一位读者要追求的目标——为了消遣,获得资讯或增进理解力——会决定他阅读的方式。至于阅读的效果则取决于他在阅渎上花了多少努力与技巧。一般来说,阅读的规则是:努力越多,效果越好。至少在阅读某些超越我们能力的书时,花一点力气就能让我们从不太了解进升到多一些了解的状态。最后,指导型与自我发现型学习(或辅助型与非辅助型自我发现学习)之间的区别之所以重要,因为我们大多数人在阅读时,都经常是没有人在旁边帮助的。阅读,就像是非辅助型的自我发现学习,是跟着一位缺席的老师在学习。只有当我们知道如何去读时,我们才可能真正读懂。

阅读的第一个层次:基础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我们称之为基础阅读,指一个人只要熟练这个层次的阅读,就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这个阅读层次的学习通常是在小学时完成 的。

基础阅读列举四个阶段:

第一:阅读准备阶段——相当于学前幼儿园学习经验。

第二:认字——相当于一年经学生学习经验。

第三:字汇的增长及对课文的运用——通常是在四年级结束时学会的方法,这个阶段的成果可读写能力或是功能性读写能力。

第四,也就是最后一个阶段,到这个时期,学生要从小学或初中毕业了。这个阶段有时候称之为八年级、九年级或十年级的读写能力。在某方面来说,这个孩子已经是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他几乎可以阅读所有的读物了,但是却还不够老练。简单来说,他的成熟度是可以上高中的课程了。

阅读的第二个层次: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一: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

(1)先看书名页,然后如果有序就先看序。要很快地看过去。特别注意副标题,或其他的相关说明或宗旨,或是作者写作本书的特殊角度。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前,你对这本书的主题已经有概念了。

(2)研究目录页,对这本书的基本架构做概括性的理解。这就像是在出发旅行之前,要先看一下地图一样。很惊讶的是,除非是真的要用到那本书了,许多人连目录页是看都不看一眼的。事实上,许多作者花了很多时间来创作目录页,想到这些努力往往都浪费了,不免让入伤心。

(3)如果书中附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大多数论说类的书籍都会有索引。快速评估一下这本书涵盖了哪些议题的范围,以及所提到的书籍种类与作者等等。

(4)如果那是本包着书衣的新书,不妨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许多宣传文案是作者尽力将书中的主旨正确地摘要出来。如果宣传文案什么重点也没有,只是在瞎吹牛,你也可以很容易看穿。

(5)从你对一本书的目录很概略,甚至有点模糊的印象当中,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

(6)最后一步,把书打开,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就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过一遍,随时寻找主要论点的讯号,留意主题的基本脉动。

检视阅读二:阅读的速度

      许多书其实是连略读都不值得的,另外一些书只需要快速读过就行了。有少数的书需要用某种速度,通常是相当慢的速度,才能完全理解。应该是依照读物的性质与复杂程度,而让你用不同的速度来阅读。

      逗留与倒退

      许多人在阅读时会“逗留”,会“倒退”,因而使他们的速度慢下来的习惯。幸运的是,要矫正这样的习惯还蛮容易的。一旦矫正过了,学生就能跟着脑部运作的快速度来阅读,而不是跟着眼部的慢动作来阅读了。你可以自己做这样的训练将大拇指与食指、中指合并在一起(或者拿笔),用这个“指针”顺着一行一行的字移动下去,速度要比你眼睛感觉的还要快一点。强迫自己的眼睛跟着手部的动作移动。一旦你的眼睛能跟着手移动时,你就能读到那些字句了。继续练习下去,继续增快手的动作,等到你发觉以前,你的速度已经可以比以前快两三倍了。

理解的问题

      这里所谓的理解力是超越基础阅读层次以上的理解力,也是造成问题的根源。大多数的速读课程都没有包括这方面的指导。因此,有一点值得在这里强调的是,本书之所以想要改进的,正是这一种阅读的理解力。没有经过分析阅读,你就没法理解一本书。正如我们前面所言,分析阅读,是想要理解(或了解)一本书的基本要件。

检视阅读的摘要

      检视阅读在第三层次——分析阅读中仍然有很重要的功能。检视阅读的两个步骤都可以当作是要开始做分析阅读之前的预备动作。第一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作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帮助阅读者分析在这个阶段一定要回答的问题。换句话说,有系统略读,就是准备要了解本书的架构。第二阶段的检视阅读——我们称之为粗浅的阅读——帮助阅读者在分析阅读中进入第二个阶段。粗浅的阅读,是阅读者想要了解全书内容的第一个必要步骤。

      最后,在第一次阅读一本难读的书时,不要企图了解每一个字句。这是最最重要的一个规则。这也是检视阅读的基本概念。不要害怕,或是担忧自己似乎读得很肤浅。就算是最难读的书也快快地读一遍。当你再读第二次时,你就已经准备好要读这本书了。

待续(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