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年认知这个词越来越火,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提起,到处都在提醒我们僵化局限的认知会阻碍人生的发展,这也制造了一波又一波的现代焦虑,与此同时知识付费的发展也是水涨船高。
近期刚经历了转型的人生迷茫期,经历了痛苦的寻觅和思索,仅以本人的真实感受,谈谈我所认识的僵化局限的认知是如何阻碍人生的发展。
1、你不会想要你不知道的东西
记得很小的时候看过一个电视剧,大概是讲一个城市里的记者,去贫瘠黄土高原去采访,路上碰到身穿带补丁的棉袄并高原红脸的放羊小男孩,一番对话大致如下:
记者问:你在干什么呢?
小男孩回答:在放羊。
记者问:放羊是为什么呢?
小男孩回答:换钱娶婆姨。
记者问:娶了婆姨之后呢?
小男孩回答:生娃放羊。
在他目力所及的世界里,生活是一个放羊、娶老婆、生娃放羊的循环。由于生活环境的单一和生活条件的贫瘠,他没有更多接触到外界信息的渠道,他成长的过程就是为生存而挣扎的过程。
所谓小孩子无限的想象力更多是在幼年无压力时的天马行空上,一旦面对赤裸裸的生存压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一切想象力便会消失在有限的认知里。
人们总是过高的估计了想象力能发挥的能量,却忘了认知对想象力的塑造作用,认知其实是想象力的放大镜或者缩小镜。当认知是贫乏的时候,认知就是想象力的缩小镜,当认知是丰富的时候,认知就是想象力的放大镜。
用一只青蛙的世界来类比解释这个理论:
当一只青蛙仅仅生活在井里的时候,它只见过头顶巴掌大的一片天,它的想象力是温顺的且被束缚的,即使在它最疯狂的梦里,也无法想象井外真实世界的多姿多彩。
然而,当它见过井里的天、山上的天、林间的天、河里的天、海边的天、山谷的天等一系列不同的天空后,它的想象力是狂野的且被激活的,它可以想象大海也是这样丰富可变的,它可以想象生活也是这样多姿多彩的,它甚至可以把生活基本的原色,混合调出更美妙的色彩。
悲哀的是,我们不会想要我们并不知道的、无法想象的东西。我们的追求和欲望,被圈养在以认知为围栏的牧场里。在有限的空间里再狂野的奔跑带来的也只是重复的风景和疲惫的身体。
有些人在25岁便死亡了,只是在75岁才埋葬,其实就像那只在牧场里疲惫的牛,不断重复相同的风景而变得麻木。
只有不断的拓展认知的边界,生命的宽度,才能发现更多的风景,触发更多的可能。如果把当前的认知比喻成一个球,任何方向的突破,都会带来和不同领域更多的接触面积,然后不同方向的突破开始连接,形成一个更大的球,具备更大向外界接触的面积。
任何一点认知半径的拓宽,都带来认知接触面积上更大的拓宽,从而激活更丰富的想象力,为追求和欲望提供更丰富的选择空间,基于此,我们才能更清楚的找到我们想要的东西,而不是选择我们唯一能看到的东西。
当很多人说TA没有选择的时候,可能是真的,因为TA的认知世界里,这是唯一一条路,只有那些认知丰富的人,才能看到不同的选择、不同的路。
然而需要提醒的一点是:
认知的大门是从内上锁的,且无法从外面打开,所以如果你紧锁那扇门,即使全世界都是新鲜的事物和丰富的知识,也是与你无关的。
所以,敞开心扉吧,认识并接受这个丰富并远超出我们想象的世界!
2、群体会自我催眠和洗脑
当你要做出重大改变的时候,最好咨询不同群体的意见,然后进行综合的考量,如果你只是咨询你所在的或相似的群体,那你听到的基本都会是你想到过的观点和答案,因为群体会自我催眠和洗脑来形成群体共识,我用“搬离小城市场景”来描述这个理论。
假设你住在一个小城市,有稳定的生活和群体关系,有不好不坏的一份工作,足够生存,并且你从来没去大城市生活过,你身边的群体和你有相似的经历,此时,你突然产生了想去大城市闯一闯的念头,于是,你开始咨询你圈子里的人,你得到的答案大致会是如下:
A:大城市风险大,你没有任何基础和根基,从头开始不容易,但这里你有;
B:大城市交通拥挤,通勤困难,且产生意外的概率也高,但这里没有;
C:大城市竞争激烈,人情冷漠,但这里都是温情;
D:大城市压力大,容易焦虑和抑郁,但这里生活惬意;
E:大城市房价高,物价高,花销大,挣得多花得多,攒下的还不如这里;
等等。
你不会听到他们没见到过的那些机会、那些超越自己的成长、那些开拓眼界的事物、那些闪闪发光的信念、那些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些泪水和汗水换来的改变、那些点滴积累带来的质变、那些屌丝的逆袭、那些牛逼的人才、那些伟大的公司、那些一瞬间就改变一生的可能,太多太多你的群体不会也无法告诉你的事情。
一个群体会有一些维持本群体稳定的共识,任何破坏稳定的因素都会引起群体的反击,从而进一步加强群体内共识,达到自我催眠的状态。任何新进入的成员长期来讲都会被群体共识影响并逐步洗脑,并成为维持群体稳定共识的一份子。
这是群体的共性(参考一本著名的书《想象的共同体》),只要生活在群体之中,就会被群体影响。
但其实可怕的是,很多人往往是处于稳定且封闭的小群体中,这样的群体生活时间越久,自我催眠的程度越深,越难逃离,进而对群体共识更加深信不疑。同时为了维持自己所在群体共识的稳定,不产生证伪群体理论因素,大家会更努力的对不稳定因素宣扬群体共识。如上面例子中,所有小城市的群体,都会宣扬大城市的弊端,维持小城市的共识。
这么说并不是要表达哪个群体的共识更高级,只是希望我们在选择改变的时候,时刻不忘当前群体共识的局限性,以及自己深陷群体共识的封闭性,不要限制自己选择另一个有无限可能的机会,不要错过另一个也许让你恐惧的未知,但是很可能改变你一生的方向。
越是趋于一致的群体想法,自己就越要谨慎,时刻思考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共识,避免陷入不自知的自我催眠。群体的共识会让你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但是会让你丧失勇气。
试着回想一下,从小学一路到现在,你的生命中是不是经历过无数个有共识的群体,你在其中时也对群体共识表示认可,由于各种机缘巧合,你离开了,但原群体依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依然保持着他们的共识,他们对此深信不疑,只是你已经成了不属于这个群体的异类,你并不认可那些在你眼里已经过于局限的共识。
然而,假设一下你没有离开,你还是群体的一员,这些你现在看起来局限的共识,就会是你深信不疑指导人生的基础!
3、心理和行为自洽的需求导致想法会逐渐趋近选择
《社会性动物》这本书里,有大量的研究证明,人类潜意识有心理和行为自洽或者说保持一致的需求,书中一个简单的例子大概如下:
实验人员让实验对象每人拍摄几张照片,并要求实验对象在照片中选出最喜欢的一张带回家,其余的会销毁掉。在选择的过程中,实验对象流露出对多张照片的喜欢,且犹豫不决,但受限于规则还是选择一张带回家。然后过一段时间,就会要求实验对象描述对选择照片的感受,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对象倾向于越来越喜欢自己的选择,并且会找出越来越多的原因和角度去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明智的、合理的。
简单说来,人会有倾向性的找出有利于证明自己选择正确性的证据,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说服不断加强,最后达成心理和选择的完全一致。当然,如果选择带来的是长时间持续的痛苦,始终无法和心理达成自洽,那就会迫使当事人改变选择,去寻找和心理的一致。
这很好的解释了一个情况,当你在心理和选择一致的舒适感里时,别人的不同意见或见解,会导致你的反驳和自我捍卫。但是当你处于心理和选择不一致的痛苦感里时,往往可以深度自我反思,并且更容易接受别人的意见和见解,因为你正在尝试一切努力去恢复一致性。
举个简单的例子:
如果你当前心理认为稳定是很重要的,同时你正在从事着一份薪水较低,但是稳定的工作,心理和选择一致,当别人建议你应该更勇敢激进一点,你会有更高的薪水和更好的未来时,你会更倾向于不接受对方的意见,维持现状,并找出无数的理由反驳。
但是如果你当前却在从事一份不稳定,但是薪水较高的工作,这种不一致就会让你不停犹豫思索,此时无论有人建议你应该追求稳定,还是应该追求薪水,你都会仔细思考对方的建议和理由,并且试图最终找到平衡——或者说服自己高薪对自己更重要,或者行动去换一份稳定的工作。维持不平衡的状态也是有的,但是会让人长期痛苦。
这里我们要警惕的其实是:
基于这个理论,我们即使真的选择错了,选择了不适合自己的,也会倾向于找不同的借口企图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从而无法做到及时止损,越陷越深,甚至滋生赌徒心态。
无论是一座城市、一份工作、一次投资,还是,一个恋人、一个婚姻,当你感到反复和痛苦时,尝试理性分析思考,尝试还原痛苦的真实原因,而不是陷入需要反复寻找心理证明去保持一致的非自洽状态下。
这个理论也一定程度上可以解释,有很多反复经历家庭暴力的人,却选择不离开,并为伪施暴者辩解,声称对方是特别善良的,特别爱自己的,只是偶尔行为不受控制。
我们要警惕自己不要成为明明选择错了,却还要从1000个理论里小心的挑出唯一一个能证明自己是对的,从而去捍卫自己错误选择的那种人。
真正正确的选择不需要你费劲心思的去说服自己,就像真正爱你的人不需要你费劲心思的去猜测和证明。
4、人生的螺旋上升和螺旋下降
《哈佛大学公开课——幸福课》里面讲到过,人生并不会停滞不前,而是会或者处于螺旋上升,或者处于螺旋下降的状态。和中国古话所言近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但是,人生螺旋论更生动一些,因为:
进步或成长不是爬梯子,每迈出一步都能看到和地面距离的改变。进步和成长更像是走螺旋,你向前或者向后一步,都看不到明显的差别,只有当你走出了无数步,猛然抬头,才能发现你离地面是更近了或是更远了。
万维钢《精英日课》里讲过一个最新的研究,他总结为: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里面有讲到西方有个最新的实验证明,一个失败的创业者和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再次创业成功的概率是后者更大,这就像是在走一个向上循环——成长和成功是自我加强的。
说回到认知上,认知越宽阔的人就越追求认知拓展,并且有勇气打碎错误认知并重建,认知越狭隘的人就越追求认知共识,并且倾向于龟缩在越来越狭隘的认知中自我催眠。
也就是,认知也是螺旋上升或者螺旋下降的,只有你有勇气打开自己,打破僵化局限的认知,才能进入到螺旋上升的通道中。
并且结合前三点的论证:
认知的拓展会让你具备更丰富的世界观、看见更多彩的选择,会让你挣脱僵化的群体共识、打破无意识的自我催眠,会让你洞悉自我选择的正确性、并做到错误时及时止损。
基于此,也便会有截然不同的广阔的人生。
相反:
僵化局限的认知会让你只看到井口大的天,并反复自我催眠,即使做了错误的选择,也没有改变的智慧和勇气。
基于此,人生便狭隘且毫无生气。
by Miss 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