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好的书读来会让你跟着它走,因为有发现、有心灵的共鸣,语言与故事带着你沉浸在其中的事件。好的书里面有养分,读了,会让你觉得自己多了一点厚度,因为阅读它,你会拓开思想,或放下日常一些纠结和纠缠,或感到了勇敢的力量……
开始读《非洲三万里》是出于对非洲的畏惧和好奇的心理,既然身体不能到达那就在纸上走一遍。一共28章的书近日工作之间散着读,虽读了不到三分之一,但作者把非洲的历史与人文文化融和在旅程间的手法,读来看到的不只是行走的风光,而是有一种在人世间贫穷苦难与富贵奢华生活之间穿行的思想冲击。
索韦托命名的由来是黑人们因为被驱赶喊出“So where to”;作者“坐着24节车厢只搭乘50多名客人的世界顶级豪华列车‘非洲之傲’的旅程,看到了直观印象就是巨大垃圾场”的只能弓着蹲在里面居住的蹲区;世界最大的钻石库利南和印度文化中毒蛇是钻石守护神的故事;对维多利亚风格“烈火烹油、繁花似锦”的描述……三万里的纸上之旅,一万里也未走完,一直随之思考,一直收获着,吸引着我读下去。
今天读了书中的第二章是“索韦托买不到那张明信片”,那是一张什么样的明信片呢?
在索韦托的海克特•皮特森纪念馆,有一张一名黑人青年怀抱一个被白人警察射杀了的男孩的照片,那个孩子就是海克特•皮特森,照片中,他们的背后是无数愤怒的黑人青年在咆哮,在他们身旁,有一个呼天抢地的女孩。那是1976年6月16日发生在索韦托镇压黑人学生运动中,男孩是暴乱中的第一位死难者,照片中的小姑娘是他姐姐,叫艾文,后来成为了纪念馆的馆长。那张照片是黑人青年抱着这名唤海克特•皮特森的男孩正赶往医院的照片,是一张著名的照片,在广场上也矗立着它的巨幅照片。
作者希望在纪念馆附设的小卖部中买一张那张照片的明信片,但却无法找到。照片这么出名,为什么没有在纪念馆出售了,于是作者找到了馆长艾文,也就是男孩的姐姐了解。
艾文说了这样一些话。“您在今后的参观里,还会不断发现这种现象,就是在纪念馆中,把这一段历史说得很详细。但是,当你离开的时候,不会带走这些具体的证据。我们并不想忘记历史,要不修这么庄严的纪念馆干什么?但是,我们不想天天生活在仇恨中,我们希望走出纪念馆,大家就开始新的生活”。
作者作出了这样的评论:
南非当年的苦难不可谓不深重,裂痕不可谓不惨痛,撕裂不可谓不血腥,牺牲不可谓不酷烈……他们现在对此的态度是——此事已结束,无须耿耿于怀。哦,让我们一起共同向前。在这个指导思想下,索维托的纪念馆,会以那个惨死的黑人孩子的名字来命名,但不会出售他死亡的照片。因为细节会给人以猛烈的撞击,宽恕就难以成立。
全文结束语:这种终结苦难的勇气和步骤,真是勇敢与温和并存的创举。
亲爱的朋友们,不要纠缠过往,努力迈向未来,让我们抓住当下,好好生活,好好努力,一起向前!
《非洲三万里》,这三万里我会继续走下去,去继续发现,继续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