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总是听同村的那些去拾棉花的人讲关于新疆的人和事,脑海中并没有什么概念,新疆于我也就是两个汉字而已。直到四年前,我到新疆上大学,新疆才从汉字变成了实际的存在真实的感觉。
要是说起来,八楼的二路汽车可能比新疆本身更加出名。不巧的是我13年初到乌市的时候,二路车已经停摆,由BRT1号线代替。
我在内地出生并长大,也没怎么出过远门,所以对距离没有什么理解。硬座T197经过三十多个小时到达鸟市(新疆本地人称呼乌鲁木齐),现在想想那句“不到新疆不知中国之大”,更多的可能是在说从内地到新疆的距离。
出了火车站给我的感觉就是这座城市很乱,当然不是人们熙熙攘攘的乱,而是城市建筑布局的那种乱。具体乱在哪?说不出。还没来得及细细品味,就匆匆坐上车赶往学校报到。BRT经过八楼,下意识的朝窗外望了一眼,车很快驶过,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BRT八楼的站牌距离八楼还有一段距离)。
新疆的空气湿度比较小,这也就造就其独特的气候。夏天在太阳下能把人热到怀疑人生,但是此时若找一处树荫处,就又是另一种感觉了。白昼时间比较长,夏季尤为明显,同时昼夜温差也比较大,白天短袖短裤,晚上就需要长袖长裤了。新疆的季节有可能因为一场雨改变。今天三十多度的天,傍晚或者晚上下场雨,第二天就可能会是二十多度。
最无奈的事是,跟内地的朋友讲时间。新疆因为地理因素会比内地晚上两个小时左右,每次跟朋友讲这个,朋友们都会自然的在北京时间上减去两个小时,比如说现在是北京时间十点,朋友就会说:啊,你们那里是八点啊!仔细探究的话也没啥毛病,但是全中国都在用北京时间啊。
说来遗憾很大,大学四年期间,其实我去的地方屈指可数。一直都想去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看看或者去戈壁滩走走,因为我的懒惰没能实现。唯一一次比较“近”距离的接触,也是在进入沙漠的一个特别小的镇,因为天气的原因,没能进去。就和朋友出了小镇往田里走。当时是在深秋,地里的庄家都几乎收割完了,走在田间地头远远望去,一眼看不尽的辽阔。
新疆的秋季很短,短到衣服都来不及换,季节就变了。虽然短但是该有特色却一点不敷衍。有逢秋悲寂寥的瑟瑟感,胡杨是触目的黄,但是成林的话就又是不同一种感觉了。葡萄上市,这个秋也就甜了起来。
这里的雪向来不吝啬。在内地还在纠结要不要穿秋裤的时候,新疆的第一场雪就已经落到了行人的脖颈里。此后便是雪的表演,大的小的、缓的急的,它总能找到一种方式让你记住。印象中最深刻的一次是在上课时间,窗外的雪突然就来了,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了“燕山雪花大如席”所描述的场景。
新疆的雪不见太阳是不会融化的,都春末了还能看到雪的残影。伴随着雪的融化,这里的春天也就来了。然后气温就迅速的升高了,花木争先恐后的展现自己,因为春天也短啊。
现在我已经离开新疆,所有的景一切的事也就留在了记忆里。最近听到了刀郎的《大敦煌》不由的又想起了那里,情感太多无法表达。
(简书写作第二篇文章,文笔很差,还请各位不吝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