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在意别人的视线,看着别人的脸色生活,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着。

这或许的确能成为一种人生路标,但这却是极其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选择不自由生活方式的大人看着自由活在当下的年轻人就会批判其“享乐主义”。

当然,这其实是为了让自己接受不自由生活而捏造出来的一种人生谎言。

选择了真正自由的大人就不会说这样的话,相反还会鼓励年轻人要勇敢争取自由。

按照欲望和冲动去生活、就像自斜坡上滚下来的石头一样生活,这不是自由,这种生活方式只是欲望和冲动的奴隶。真正的自由是一种把滚落下来的自己从下面向上推的态度。

被人讨厌是你行使自由以及活的自由的证据,也是你按照自我方针生活的表现。

在人际关系中,自由的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不要害怕被人讨厌。即使有人不喜欢你,那也不是你的课题。

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这才是对人而言的自由。

比起别人如何看自己,我更关心自己过的如何。也就是想要自由的生活。

获得幸福的勇气也包括“被讨厌的勇气”,一旦拥有了这种勇气,你的人际关系也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人际关系的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如果他人是伙伴,我们生在伙伴中间,那就能够从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且还可以认为自己在为伙伴做着贡献。像这样把他人看作伙伴并能够从中感到“自己的位置”的状态,就叫共同体感觉。

作为起点,就要把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对自己的执著是以自我为中心,眼里自由自己,只关心自己。不能进行课题分离,一位拘泥于认可欲求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我是自己人生的主人公,同时也是共同体的一员,是整体的一部分。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是仅仅靠在哪里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须靠积极地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直面人生课题:工作,交友和爱之类的人际关系课题。

人际关系课题中,不是考虑“这个人能给我什么”,而是必须思考一下“我能给这个人什么”,这就是对共同体的参与和融入。

分离课题如何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也就是如何才能形成相互协调与合作的关系,即横向关系。

批评不好,表样也不好,鼓励最好。

孩子学习的事情,这是应该由孩子自己解决的课题,父母或老师无法代替。不去居高临下命令其学习,而是努力的帮助他本人建立“自己能够学习”的自信,以及提高其独立应对课题的能力。是在课题分离的前提下,帮助他用自己的力量去解决,也就是“可以把马带到河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直面课题的是其本人,下定决心的也是其本人。

鼓励是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的基础,。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人只有在可以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 ”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自己的价值,也许来自于别人的感谢,而不是表扬。

对别人寄予关心,建立横向关系,使用鼓励发,这些都能够带给自己“我对别人有用”这一实际感受,继而就能增加生活的勇气。

如果按照存在标准来考虑的话,我们仅仅因为“存在于这里”,就已经对他人有用、有价值了,这是不容怀疑的事实。

不要用“行为”标准去考虑,而要用“存在”标准去接纳。

不将自己的孩子和任何人相比,就把她看作她自己,对他的存在心怀喜悦和感激,不要按照理想的形象去扣分,而是从零起点出发。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能够对“存在”本身表示感谢了。

建立共同体感觉需要三点:自我接纳,他者信赖和他者贡献。

自我接纳,是指加入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

他者信赖就是相信他人,没有附加条件的信任才是信赖,无条件的信赖是搞好人际关系和构建横线关系的一种手段。

他者贡献不是舍弃“我”而为他人效劳,它反而是为了能够体会到“我”的价值而采用的一种手段。

幸福即贡献感,这就是幸福的定义。

如论是用行为标准,还是用存在标准都要“感受”到自己对他人有用,有就是贡献感觉。

人生就像在每一个巡检不停旋转起舞的连续的刹那。只要跳着舞的“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跳舞本身就是目的,把过程本身看作结果。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你是想要通过关注过去和未来为自己寻找免罪符。过去发生了什么与你的“此时此刻”没有任何关系,未来会如何也不是“此时此刻”要考虑的问题。

聚焦“此时此刻”是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

阿德勒说“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之后还说“人生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无论你过着怎样的刹那,即使有人讨厌你,只要没有迷失“他者贡献”这颗引导之星,那么你就不会迷失,而且做什么都可以。即使被讨厌自己的人讨厌着也可以自由地生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