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一个小故事:对中国式家长教育的一点思考
前两天在微博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文章之下,评价者众,绝大多数表示小时候有过小故事中类似的经历。这不由得令人深思,为什么生活在祖国各个地区的我们都会有着如此相似的童年?究其根本,我认为这是因为中国家长普遍有意或无意的将子女看作自己的私有产物,对其人生拥有绝对的权威。这体现在小时候不在意你的意见而帮你决定衣服的颜色和朋友的选择,而这种体现有时会一直延伸到二十多年后不在意你的感受而帮你决定职业的挑选以及择偶的标准。说到底,是家长对子女缺乏一种应有的界限感,往教育上来说,便是家长缺乏对子女自主性的培养和尊重。
故事中的家长可能会很自喜于自己帮孩子做出了一个正确的选择,尤其是当孩子的黑色包包用上一段时间仍然光亮如新,而碰巧看到邻居家那谁家的小谁买的粉红色包包确实是不耐脏的时候。但是也许他们并没有关注到这件事对孩子的伤害,这种伤害并不只是孩子当时哭的那一顿那么简单。
往近来说,当时那种爸爸妈妈明明愿意给我买,却不愿意给我想要的颜色的心情,在孩子心中是很不好的体验,他可能真的会记得这种挫败的体验很久很久。
往远来说,孩子可能会因这次自主选择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和认同,进而对自己产生怀疑,在今后面临选择的时候畏手畏脚,不敢做主。这可能体现在他成年后在工作中能否自主自信的完成任务,也可能体现在他在自己的婚姻中能否正确处理夫妻之间的矛盾,对婚姻的经营甚至对他的子女的自主性教育上。而这些,是父母无法再包办代替的部分。
不要觉得孩子听话就一定是什么好事,故事中那些劝女孩黑色也很好的懂事孩子们,我就不相信他们之中真的没有一个人也喜欢着粉红色的包包。那么小的孩子,在父母这里第一课学到的是虚伪,是掩藏起自己的想法,这样想,你还会觉得听话就是那么好的事么?
尤其孩子成年之后,听话真的绝对不是什么优点。一个成年人,做事应当有自己的判断,他作出的决定可能和父母相顺应,也可能相违背,但这不意味着听话或不听话,而是这个人自己内心想法的体现。况且当一个人成年之后,他自然也会拥有权衡利弊的能力,懂得综合考量各种因素做出最合适的选择。而一个人这种能力的强弱,恰恰在于他在童年时期是否拥有对自己自主选择的体验和信心。
作为家长,如果你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在今后能够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能够在工作中独当一面,在婚姻中幸福美满。那么请试着让孩子在小时候,在你还能为他指正道路,帮助扶持的时候,多多的让他自主的进行选择,并学会为自己的选择负责。
一个人又能有几次喜欢什么就能不想其他因素作出决定的机会呢?况且最可悲的不是这一次没得到粉红色包包,而是当有一天他可以自己选择粉红色或黑色时,竟然开始犹豫,自己喜欢粉红色是不是真的错了?这也是我们最不想看到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