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是第三次逛陶公庙,因为这次有重大发现和收获,所以忍不住提笔感触一番。
第一次逛陶公庙,是来长沙后的第一个周末。值此插段感想,小时候奶奶经常嘱咐不管到哪里,都要敬奉当地的土地公及各种神仙,当时是念书时期,接受的是现代思想教育,自然是科学之外不崇尚神魔鬼怪之类,对奶奶此类言论当然也是不敢苟同。后来出了校门,感受到在社会上讨生活的不容易,另外耳濡目染传统众多庙会,慢慢发现并最终得到个别网络高手的定义,即:其实神本来是人,因为他做了一般人做不到的事,所以他成为了神;魔也是一样,成魔是因为人走向另一个价值极端。想想的确是个道理,距离村不远的天后宫供奉的妈祖,羽化成仙前就是异于常人出色的、聪慧博爱的,伟大的女子!基于此,奶奶的话就有一定道理了。只是,毕竟念过两年书,所以有必要了解陶公生前之做了什么事成为“公”?成为大众的信仰!
来到陶公庙,首先在庙的院子里发现一棵有八百多年的香樟树,对于在沿海地方出生和成长的我来说,看到一棵八百年的树实属不易,不由在树前伫立感叹一番;进入观阁里面,没发现陈列陶公当时生活留下来的书籍或生活用品,即没有什么相关古董、文物遗留下来,有小小失望。百度一下,也没发现有什么相关的具体丰富的故事、典故作述。只简单知道陶公庙位于临湘山,供奉着两位陶公,一位名叫陶淡,其侄子叫陶煊,是亲叔侄俩人,有“山中宰相”之称。晋孝武帝时,每逢国家大事,辄往咨询。用现在白话文讲:武帝每碰上棘手的国家大事不知如何解决或抓不定主意的时候,就开着宝马车来临湘山,请教两位陶公。就这样,只浅表知道两位陶公生前一定非常厉害(知识渊博),是大贤能之人!
庙宇首建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左右,一眼看去,难免是近代再修建,二来也没建筑知识,自然也不感兴趣。所以,第一次逛陶公庙不做多感想,怀着崇敬之心,上完香火后就回来了。
第二次是无聊且路过,再抱着有新发现的心态去逛的,情况和第一次一样,所以也没多做感想!
有前两次经历,想着再逛陶公庙,应该是在庙会时侯。但不经意间再百度对陶公庙作述,发现了一代名将——陶侃!即陶淡的爷爷是也!因为对陶侃将军及其母的的贤能美德敬佩不已,前前后后了解其生平故事许多遍,虽然熟念于心,却仍是意犹未尽,怀着佩服和敬仰之心第三次走进陶公庙,希望是因为陶氏关系能够多发现陶侃将军生平的一些珠丝马迹!
是的,没新发现,但不感到失望。
话分两头,晋朝是名人众多时代:
有科学家祖冲之:在天文历法、数学、机械制造方面有颇多贡献。特别是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领先世界一千多年!
王羲之:一出《兰亭序》,被历史公认为最出色的书法家!
陶渊明:一部《桃花源记》至今让人们追求向往!
再有葛洪:开化学先科!
有潘安:就是那个“风流倜傥,风度翩翩,玉树临风,目光如炬,明眸皓齿,貌似潘安”的那个潘安,用现在话讲: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车见车爆胎那个中国古代最美的男子;
还有竹林七贤
……等等
所以,时值此年代的陶侃就显得星光暗淡。
但细细品味其及母故事,最有味道。
故事一:陶侃曾经做过掌管过鱼市交易小官,相当现在菜市场的一位管理员,情况大概就是有一次鱼贩送了一条腌鱼给他,他又派人寄回给母亲,表达自己一份孝心。湛氏收到腌鱼并知道腌鱼的来历后,立刻退回去,写信告诫陶侃:你做为官员,不应该拿群众一针一线,更不应该假公济私,送鱼给我。我不但不会高兴,反而感到忧愁。
陶侃看完信后愧疚万分,下定决心清白做人,廉洁奉公。
这换成现在许多父母,大事小事的就喜欢找当差的子女办点事,如果子女不给他(她)办,就会嗤之以鼻:“才当几天官,就六亲不认了。”
如果有这样的父母,那么子女不用多久就会关在牢里了。
故事二:有一次,声名在外的举人范逵借宿陶侃家。大人物路过,当然得好好招待一下,无奈家里穷得叮当响,况且范逵的随从和马匹又多,这可愁坏了陶侃。
换是别人,大概都是简单招待一下,再“饭菜薄薄,怪不好意思的,望谅解”之类话语一番。
其母湛氏却对陶侃说:你尽管请客人进来,我自有打算。
随后湛氏把自己的头发剪下来,做成两套假发卖了出去,买回米和酒菜;然后又砍下房子的细柱当柴火;把睡觉的草蓆(相当现在冬季保暖床垫)拆下来喂马。就这样,湛氏母子准备了丰盛食物,周到款待了范逵一行。后来范逵知道了湛氏的义举,甚为感动,并认为有其母,陶侃也不会差,就向上级推荐了陶侃,陶侃从此开始步入更高仕途之路……
故事三:《晋书》原文:陶侃常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
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
侃大怒日:“汝既不田,而戏贼人道”执而鞭之。
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大概意思是:陶侃任一地知县时,经常到效外逛逛看看,想了解农耕情况。有一次在路上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便问:“你拿稻穗干什么?”
那人说:“走在路上看到,无聊,便拨一把下来玩罢了。”
陶侃非常生气说:“你不种田(是值种田的时间),还糟蹋别人的稻子”便命人把那人抓起来,抽了一顿鞭子!话说回来,那时候知县的权限非常广,可谓兼顾了公检法司,逮捕后不用移交检察院做进一步核查,控诉,也不用开庭审理判决,并且不由得被告人请律师做太多辨护。觉得不对,就可以随时随地K你一顿。
当然了,陶侃K这个人是K得对。在古代,料是水利,农耕技术不如现在发达,没有杀虫剂,农药,合成肥料之类的,加上一些自然灾害,收成不好是经常的事,老百姓自然能填饱肚子就不错了。你一个人因为无聊就随便把生长好好的稻穗拔下来玩,实在不应该!
陶侃爱护庄稼又执法严明,因此老百姓都勤于耕种,家家丰衣足食,生活宽裕。
故事四:《陶侃搬砖》——这可是实实在在的搬砖,故事背景是平定苏竣之乱后,因为立了大功,国家暂时没有战争,陶侃被安排了一个文官职位。文官身体活动自然少,能想得到,大概就是常坐着批阅文件,盖盖章,然后开完一个会议再接着开一个会议……到中午12点就下班吃饭,然后睡觉,然后再签名,再开会,再下班吃饭睡觉……可能将军更爱冲锋打仗吧,想着国家以后打仗还需要他,而感觉现在的工作生活会使他身体,意志每况低下。所以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傍晚从外面搬一大堆砖头回自己的卧室,第二天早上又从卧室把砖头搬到院子堆好,到傍晚又把砖头搬回卧室……就这样反复坚持着。同事和亲朋好友看见后觉得奇怪,后来禁不住问起陶侃,将军才说是在锻炼身体!
头悬梁,锥刺股接近神话之类的故事听得太多,而陶侃将军生平故事显得更贴近人性平常,却又是那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