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译文]
善于行走的,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发生病疵;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而使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经常挽救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经常善于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物品。这就叫做内藏着的聪明智慧。所以善人可以做为恶人们的老师,不善人可以作为善人的借鉴。不尊重自己的老师,不爱惜他的借鉴作用,虽然自以为聪明,其实是大大的糊涂。这就是精深微妙的道理。
[时空对话]
在这一章,老子用“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为例子作比喻,来说明人,说话办事的时候,只要善于发现规律、符合自然之道、巧妙地利用规律,就不必花费太大的气力,一般都有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也可以理解为,只要肯动脑子,善于运用“道”的规律,再困难的问题都有可能解决,即人们常说的:方法总比困难多。
在以上认识的基础上,老子进一步讲,真正的得道之人,具有无弃人无弃物的胸怀,能够用对立统一的、全面的思维方式来待人接物,不要用偏见和偏激的思维来处理问题。
世间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所有的存在,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凡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万物皆有“用”。
但是,万事万物是在矛盾斗争中运动发展的,没有完美无缺的人和事,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在这一章,老子运用他的辩证法,特别用心地分析了一个重要的例子,就是好人和坏人的对立统一的关系问题。
老子用这个极端的例子,来说明无弃人无弃物的理论依据,论证了连坏人都有存在的价值,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需要抛弃的东西呢?
可以看出,老子的胸怀和智慧是何等的宽阔和高深!
说到这里我说一个题外话,我以前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如果能够把全世界的坏人都消灭掉,该有多好啊!
后来发现这个想法有问题,不可能实现,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希特勒就是非常典型的例子,他就认为他们日耳曼民族最优秀,其他民族是劣等民族,于是就先拿他认为最“劣等的”犹太民族开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疯狂地屠杀了600万犹太人。
如果人人都以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好人和坏人,去消灭坏人的话,人类就会互相残杀,人类社会将会惨不忍睹。你说你是好人,别人是坏人,那么别人还说你是坏人呢!
在这里,老子是这样来分析好人和坏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
1、善人者,不善人之师。(好人可以做为坏人的老师)
2、不善人者,善人之资。(坏人可以作为好人的借鉴)
善者为师,恶者为资,一律加以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的人,并不因其不善而鄙弃他,一方面要劝勉他,引导他,另一方面也给他一个成为善人可以借鉴的一面镜子。
老子通过这个“好人”和“坏人”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分析,告诉人们,人不应当抛弃人,世间也没有要抛弃的物,天下的“好人”和“坏人”,“善物”和“不善之物”,都是道法自然的产物,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人喜欢还是不喜欢,他们都存在着,是无法消灭的,他们的存在是有“用处”的。
老子告诫人们,不要只从一个方面看人和事物,不要简单地抛弃自己认为不善的人和事物。这样,往往就会浮于表面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由于偏见,所以很容易使人沾沾自喜,自以为无所不通、无所不能,甚至恃才傲物,这些简单偏激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
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像老子列举的“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的人那样: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栓梢而使人不能打开。
就是,要善于找出方法,把不善的东西转化成善的东西,或者至少可以躲避不善的人和事物,而不是,不切实际地,简单粗暴地消灭或是抛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