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为青山,我为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公为青山,我为松柏,同心同德,永为知音。
那年雪下的极大,树枝上,原野里,到处都落满了白雪,空旷无人的山河都听见你述说着收复山河的梦想,也许是你的悲鸣,也许是你的才情,也许是时机刚好,你与他的相遇正好,青山松柏,大雪压枝,屹立不倒。
曾经的秦国无人敢犯,穆公之名无人不知,可你出生之时,四位先祖夺权之争使得内政不稳,朝臣掌权,国家日渐衰微,君王为求自保,割地求和,而你的父亲继位之日起便是穷其一生收复失地,数次东征,未成大业,便溘然长逝。
你继位之时,诸侯会盟却不曾邀请秦国,一个边塞之国备受轻视,百年历史之耻。
你继位之时,河西失地未收回,边境依旧岌岌可危,粮草不足老弱残兵两困境。
你继位之时,旧臣在朝廷之中关系盘根错节不可撼动,君王决策亦有所顾忌。
父亲为稳内政,修养生息,割地与魏国讲和,安边境而定帮交,迁都栎阳,种种举措,换来的却是劳累至死,而国家无所改进。
你在军营之中便是不愿如此,你祈求于更为有力的决策,可你一个之力不足力挽狂澜,所幸,一道诏令,揽尽天下之才,听得霸道之言。
王道治国以周礼为尊,道家治国崇尚无为而治休生养息,儒家治国以仁义收服人心而固山河,墨家治国以兼爱调节各方势力,流传百年的治国之道你是知晓的,昔日秦穆公王道治国,繁荣昌盛,在诸侯中称霸,为老秦人至今所骄傲,可你觉得王道不合时宜,你发布诏令亦是为寻得人才寻求新举措。
你与他初见时,是因景监的极力推崇,可见面所言依旧是三皇五帝以来尧舜禹汤的治国方式,无所新意,你便觉得索然无味,只觉其人与数百求贤之士无异,不过是为了一份“与之分土”的名号罢了。
你与他再见时,是因其人的多次恳求,他会面时讲授周公仁义礼制,你便在心底暗自笑了,儒家主张兴灭国、复井田、去赋税,可大争之世不宜为之,外患未除何谈内治安稳。
你三见于他时,却是意外之举,许是他算好了时机,许是景监暗自安排,他此次所言却深得你心。改革变法之风些许兴盛,虽成效颇多却少有长久之策,他所提《治秦九论》却是解决当前困局最好的方案,条条皆指要害,若能实行,当真大治。
你欲请他为上座,他却极为沉默,问你当世骂名与后世英明,如何抉择?是了,改革之利非朝夕可见,改革之难却是迫在眉睫。
你破格任他为中庶子,便遭来长兄公子虔的劝导与朝臣的争议。
他欲行新政之法,却受甘龙等诸多旧贵族的联合抗议。
你与他二人虽陷入困境,却也能相视而笑,你佩服他的先知,他赞赏你的决绝,改革之举,事在必得。
你心中会盟之耻犹在,一心想要收复山河,傲视群雄,却未曾预见这革新的弊端所在。
你沉溺于军功爵之所带来的势不可挡的军队,可你不知国家财政有限。
你沉迷于重农抑商所带来的用之不尽的粮草,可你不知商业供需所在。
你沉溺于轻罪重罚所带来的臣民敬畏之心,可你不知怨声载道可覆舟。
所幸,你身居高位所见的是安居乐业之景,所见的是群臣和睦之象,所见的是昔日诸侯的朝贺,未及你安排一切,未及你完善不足,天不假年,就此离去。
再次去寻你的踪迹,却是在他人撰写的史书里了,曾经鲜活的生命,波澜壮阔的一生,落笔却是寥寥数字。
《商君列传》里写着“行之十年,秦民大阅,道不拾遗,山无道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变革之利终是为世人所知,可变革之弊你却未能亲眼所见,一生所信奉的霸道之术,终是成就了你千古留名,幸亦是不幸。
《战国策》里白纸黑字写着的:“孝公行之十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鞅,辞不受。”
你曾在招贤令上写“与之分土”的公告,亦如约想传位于他,让他坐拥山河完成大业,可你不知此举有违常理,亦使他积怨颇深。
《史记秦本纪》说得清清楚楚:“及孝公卒,太子立,宗室多怨鞅。鞅亡,因以为反。”
你去了,太子继位,便是他悲剧的开始,你亦未曾想到共赴山河之约的知己却是车裂的结局。
年少如你,高瞻远瞩,求贤若渴,遇得知音,立下山河之约,却是中道离世,大厦之倾,心有不甘,虽未遗憾,并无后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