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05

文字般若

——与中小学生时讲《易经》之第三课

 

 

      现在的初中、高中的语文课本,皆增加了不少文言文份量,意欲何为?我们要和孩子追本溯源地讲清楚。

         现略举八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课本的文言文有:

      《孟子》三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愚公移山/《列子》

        周亚夫军细柳/司马迁

       与朱元思书/吴均

       唐诗五首:《野望》/王绩,《黄鹤楼》/崔颢,《使至塞上》/王维,《渡荆门送别》/李白,《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诗词五首:《饮酒(其五)》/陶渊明,《春望》/杜甫,《雁门太守行》/李贺,《赤壁》/杜牧,《渔家傲(天接云涛晓雾)》/李清照

       尚有课外古诗词诵读:《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龟虽寿》/曹操,《赠从弟(其二)》/刘祯,《梁甫行》/曹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晏殊,《采桑子(轻舟短棹西湖好)》/欧阳修,《相见欢(金陵城上西楼)》/朱敦儒,《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李清照

 

        比起上世纪80、90年代的初中语文课本,文言文的比例明显增加。反观社会,现在三四十岁、乃至五十岁的人,从小就没有打好中国文化的基础,不中不西,不今不古,很难担当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的重任。前一代没有办法了,只有寄希望于儿童,寄希望于未来。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宝贵的文化资产,这是传统得以代代相传的道理,也是这个民族始终保持创造力的活水源头。中国文化的优越性就在于由一批历代流传的经典,构成了我们的文化资产。但历史上,并不是优秀的文化就理所当然地流传下来的。

      例如,印度也是一个文明古国,可惜他们的文化传统,是靠一代代人口耳相传保存的。但战争的浩劫,人口的迁移,民族的融合,使口耳相传的历史文化很容易中断。因此,印度到现在就没有完整的历史记载。

       语言大约三十年一变,所以一百年前的英文、法文书籍到了今天,除非专家,否则是莫辨雌雄的。我们中国的老祖宗,晓得语言是要随时代变化的,所以把文字脱开了语言。关于这一点,南怀瑾先生曾这样说过:“中華民族的文字結構,我們是值得自豪的。用中國文字所構成的古文學,也是值得自誇的。我們姑且不從“六書”和“训诂”等來說中國的文字和文章的價值,首先應當了解我們祖先的文化精神,在任何方面,都是“寓繁於簡”的,上古的文字,大多以象形開始,同時又需要以最簡單的動作,把它雕刻在兽骨或竹簡上面,因此更需要言簡而含義多方,以便於書刻。由於這種文化精神隨著時代的擴展,便構成了我們所謂的古文體裁。更明白一點地說,由於這種古文體裁的文學,便使文字和語言完全分開。同時也使文學詞章超然獨立在時間、空間之外,因此,保留了五千年的文化思想。先人與後世的意識,完全不受時代環境的變革而有所阻礙難通。

      也就是说,初中课本增加文言文分量的本意是:中国的文言文,单独成为一个系统,表达了思想,希望中学生经过两三年的训练就具备相当的读写水平及能力。中华文化的宝库都在上下五千年的古典书籍里,古书都是用文言文写成的。文言文所保留下来的几千年前的思想,对后人来说没有障碍,通过文言文,后人就能凭借这些经典与前人沟通(此谓“神交古人”),从前人的智慧中吸取思想养料,从而以古人的智慧启发我们的智慧。

      中国的文字,特别是繁体字,是智慧的一种具象表现形式,古人称之为“文字般若”。“般若”是佛学的用语,般若者,唐朝言智慧也。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

      “文字般若,现试举例说明:如“育”字,篆文小孩出生时,小孩的头触下,加上母亲的功夫,即育,生育,继而养育、教育。看“ (倒转)字多美!上头即“子”,小孩生下来头朝下。月,肉,是妈妈的作为。懂得“育”字了,就会懂得了母亲分娩生下你时那撕心裂肺的痛,你的生日就是母亲的“母难日”,如不懂得“孝”,人与禽兽有什么区别?

      “文字般若”,再看一个繁体字:“奮”字(简体字为:奋),本义:鸟类振羽展翅。《说文解字》“翚也,从奞(大+隹,大鸟)在田上。”鳥在田地里,正要起飞,其脚对地的作用,展翅欲飞的作用,脚、翅,两个动作、两个节骨眼,即奮。“奮”字之神妙,中国文字之美在此。真懂“奮”,就懂怎么用功。(乘坐过飞机的人就会懂得,飞机要起飞时,在跑道上快速滑翔,飞机滑轮就要离地起飞时冲劲最大,就是“奮”。

 

        总而言之,懂得了“育”、“奮”此类的文字般若,中国文化传统才得以这样一代代延续下来,但每一代人总是在“传承、融异、创新”三部曲中进步提升的,首先是要传承,懂得古人的真实义(文字般若),就好如“育”字、“奋”字只有通过读懂其彖体和繁体,我们现代人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传承了;第二是融异,就比如佛学来自印度,唐朝玄奘大师西天取经,回国译经,融会贯通异地(印度)佛学经典。六祖慧能大师的《坛经》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式佛经,即是融异的最好例证;第三才是创新,每一代也不是墨守成规,总有自己的创造和贡献,使我们的文化充满生机。每一代人的文化创造力,就是立基于这些经典之上的,经过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转化出新的生命力。

       最后还要多说一嘴,不是说我们很用功学了文言文,就忽视乃至不要学英文了。不是的!英语作为一种学习工具,作为当代人必不可少。很多人也许会说,现在翻译极为方便,大不了就使用语音翻译呗。这种观念不对的。一者现在的翻译,很难做到意思全面,没有遗漏,二者很难做到“信、达、雅”三者兼优,因此我们还是像学文言文一样认认真真地学好英文,这是目前为止我们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必不可少的语言思想交流工具。

 

 

                                                                                                                 2025年5月5日(立夏节气)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