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原创非首发,首发于微博,账号:“星光下的丑小白”
信息永远是素材,比起信息本身,如何处理信息更为重要。
因此,在促进人们相互理解的道路上,推动信息均衡只是基础,重点则在于使人清晰地看到思维模式不同及其原因,看到自身和他人的局限,并且促成人们对这些事实的尊重和接纳。这样,人才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看到他人
因此,我们需要解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还原差异起因。
整体上说,这种差异首先源于人们对不同意识模块的调用程度和调用方式。
对同一个信息,对感知、情感、记忆、逻辑思考在信息处理时的不同调用,决定了基调。这些模块,每一个都可以是被倚重的对象,成为思考时的始发点。每个也都可以是配套信息,成为彼此融合的支持。因而,我们常能看到,对于同一个信息,有人思索,有人恼火,有人搜集记忆追索理论,有人神游其外。
这种差异,既是人们天然禀赋和偏好的差异,也是人们过往信息处理方式惯性的沉淀,它们甚至可以是种随心所欲的结果,也与个体刚刚经历过的上一个信息处理和自身状态紧密相关。
从某种角度上说,任何一个信息处理结果都是必然的:
因为禀赋差异天然存在,人力难以逆转;
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处理惯性则是我们日积月累选择的结果,它们本身就是人与环境的融合;
人类的神经系统无法不受刚刚接收到的信息和其处理模式的影响;对大多数人来说,从不同状态快速切换难以达成,并且还可能因此遭遇内部人格冲击。
在具体因素上,导致差异的因素则更多:核心立足点、目标落脚点、关注点、自身过往理念,不同信息素材的接收、储存、拒绝、接受乃至偏爱的程度,视角对绝对或相对、静态和动态的偏好,对逻辑严密度的要求,信息联结方式更集中还是更发散,更均衡还是更凸显,信息循环是内在反复淬炼还是顺其自然,内在情感和心理壁垒的构建点,乃至躯体的客观状态等等。
而这些既依托于自身,又形成于环境。我们天然不同,我们也被塑造得不同。思维的差异并非谁对谁错,或有优劣,它们只是适用于不同环境。那些被认为优势的思维方式在不适宜的环境中反而成了自己的劣势,给自己带来伤痛。而某些在环境中看似优势的思维模式却也会在更大层面带给自身或群体损伤,或以短期优势换长久劣势。
而在人群中,有时我们觉得我们在跟某人对话,但实际,我们对话的不仅是具体的人,也是他所处的环境。